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培根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想,狄更斯当时说出这句话时,也许并没有想到,属于他的那个时代只不过是诸多的“最好与最坏”中的一个而已。每个时代都是充斥着矛盾的,我们这个时代亦如是。
和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揭露的物质矛盾不同,我们所面对的,是精神上的矛盾。仔细想想,你最近一次看书是在什么时候?你看的是什么书?又有哪些心得体会?
记得小时候,要想看到一本课外书不是什么容易事,因此往往会把一本书翻个好几遍,真的能够达到滚瓜烂熟的地步;不过那时候还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倒是没能在我身上体现出来。然而现在,图书馆里有数以万计的馆藏对我开放着,童年所憧憬的书的海洋也不外如是吧;可是,我已并非原来的我了,指尖在一列列书脊上划过,但却始终难以从中挑出一本我想看的,倒不是因为书架上的书太过琳琅满目,以至于我无法作出选择;而是因为我早已失去了对书的向往,与彼时不同,现在书对于我来说触手可及,且有繁多种类可供我挑选,但我就是难以耐着性子去把一本书好好看完。也许是在这浮躁喧嚣的时代一路走来,被它给同化了吧。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已经将精神文明远远甩在了身后。更可怕的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我们意识到了,但却依旧沉湎于物质文明带给我们的声色犬马之中难以自拔。
这是最好的时代,当今科技的发展确实是可以称为时代的福音,你想要找什么资料,只需要在键盘上轻松地敲几个键,度娘就会在第一时间为你呈现,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那些古希腊先哲在书海中苦苦找寻的焦头烂额痛不欲生的模样。是的,在这个时代,看书成了多余,你想从书中得到的东西都变得那么容易,而且简洁高效。
这也是最坏的时代,文学在这个时代并没有得到什么长足的的发展;当然,网络文学除外,这种快餐文化是这个浮躁时代的产物,追求的只不过是经济效益;忽略了思想内涵的网文也只能被称为网文,而不是文学。而且,这个时代能静下心来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你尽可以在网上搜到你想要的,但是你却留不住它,你看到的也只能是一段冰冷的文字,感觉不到它的炽热;你可以搜到勾践的生平,可是你记住的也不过是卧薪尝胆越甲吞吴,却难以体会勾践在昏暗的月光下立誓灭吴的孤单决绝;你可以搜到阿提拉的战绩,可是你知道的也不过是上帝之鞭征战罗马帝国,却难以领略这个匈奴王在欧洲土地上挥舞马鞭的恢弘之气……这些精简到只剩下的骨骼东西是没有温度的,所以我们只有到书中去寻找文学的血肉。获取知识尚且如此,而追求精神上的培养就更需要从读书中寻找良方了。
培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言辞之学使人善辩。而在我看来,看书使人明思。读书是一个塑造思想的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和堆砌,而是借知识的刻刀,对灵魂璞玉的雕琢。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想来大概是因为有了这些积淀吧。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就这么静静地与某本书中的某个高尚的人天长地短地聊着,你在看书的时候,也在看着书中的自己。看书能让你走出孤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当然,我也并不是说现在的一些文化形式不能让你增长见识,但是大部分都如同这个时代一样的浮躁,以至于你也跟着一起燥起来,而宁静却是思想最好的培养基,所以这大概也是我们经历了一场文化狂欢之后,等到尘埃落定才发觉自己一无所获的原因吧。
当你心浮气躁时,不妨读本书;当你一筹莫展时,不妨读本书;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至少还可以安静的看本书。就我而言,若是有人问我为什么读书,也许我会回答说是为了在书中找到共鸣吧。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看的书,每个人也都有充足的喜欢的理由。大抵都只是因为它填补了我们心中的某处空白,契合了我们深藏心底的一份愿景吧。
我们为什么读书?所求也不过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的一份安宁吧。我们的身体走得太快,灵魂都有些追不上了。
近期,央视原创视频《初心》热播,在社会上引起了重大反响,掀起了一阵“不忘初心,追寻初心”的热潮。我们确实也该停下我们匆忙前进的脚步了,去重寻一份内心的安宁,而这份安宁,我们只有在那泛黄的书页中找寻。
读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不知道,它给我们的可能很多,也可能很少,甚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话也只不过是读书人的美好愿景而已。
在这个浮躁浮躁喧嚣,一切都向前狂奔的时代;不妨在闲暇时看本书吧。虽不至于能让你马上就获得什么,但至少能给你一份安宁闲适。能让你在这兵荒马乱的物欲横流中,独得一方轻松自在的极乐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