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道家玄理之性格
讲道家要紧扣文化生命。生命严格来说,不但有横剖面,还要有纵贯线,因此有生长、觉悟过程。所谓觉悟,就是要把人的纵贯线唤醒,这才是生命的扩大。横断面的扩大要保得住,要有意义,得靠纵贯的扩大才行,那才是真正的扩大。所以不能将生命只限制在眼前时间的这一瞬、空间的这一点。一旦横切人就什么也没有了。大家要由纵贯线的文化背景来了解老子的无为何在战国时代出现。凡是这种问题都有永恒性,凡真理都有真理的普遍性。
道家的无是对何而发呢?如何了解无这个观念,老子反对有为,因为有为就是造作,照道家看,一有造作,就不自然不自在,就有虚伪。因此老子提出无为这个观念。无为是高度精神生活的境界,不是不动。将吴伟救,包含着讲自然,道家所讲的自然,是个精神生活上的观念,就是自由自在,无所依靠。从无为再普遍化、抽象化而提炼成无。无不是个存有论的概念,而是个实践、生活上的观念,这是个人生的问题,不是知解的形而上的的问题。
为什么反对造作呢?这可以分为三层来讲,第1层是自然生命的纷驰使得人不自由不自在。第2层是心里的情绪,喜怒无常等都是心理情绪,落在这个层次上也很麻烦。第3个层次属于思想,是意念的造作。凡是意念的造作,都是一孔之见的系统,通过这些孔有点光明,但周围就环绕了无明,只有把它化掉,才全部是明。智慧就代表明,道家就是从这里讲无,讨论系统而反而要将系统化掉,自然生命的纷驰,心里的情绪,意念的造作,凡此都是系统,要把这些都化掉。道家否定周文,扩大而将无为,反对造作的为。
用道家的话讲。实践的所表现的就是解脱,洒脱,无为这一类的字眼,是这种智慧全部透出来以后,可以还有一个实践的存有论。
无,照他所显示的境界而言,应该怎样了解?这是道家所说的道。无所显示的境界,用道家的话讲就是虚。无的境界,就是虚一静。就是使我们的心灵不黏着固定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上。一就是纯一无杂。没有乌七八糟的冲突,矛盾纷杂,把生命支解的七零八散就是一。静是绝对的心境,是将心灵从现实中超拔出来,是精神的。虚一而静都是精神的境界,是有无限妙用的心境。
道家通过无限妙用来了解虚一而静的心境。灵就是无限的妙用。
显这个与的境界的目的是要你应世,所以无为一定连着无不为。有无限的妙用才能应付这千差万别的世界,所以道家的学问在以前叫帝王之学,要做王者师,一定要学道家。
无不为作用无为是本。道家要从无、有、物三层讲才完备,才显其全体大用。
有,就是无限妙用、虚一而静的心境的矢向性,用道德经的话讲就是缴向性。道德经通过无与有来了解道,这叫做道的双重性。道随时能无,随时又有缴向性,这就是道性。
无与有是一个圆圈,要整个的来看,这个圆圈的转动就是玄。凡辨证的都是玄,就深。辩证只能用在人生的实践,精神生活方面,离开了这个层面讲都不对。
有,是万物生长变化之母,是形式的根据。一说有,有是缴向性,缴向到这里实现出来就是一个物,有就是物得以实现的根据。物与无有相对。
道家当智慧看,是人生的智慧。当学问讲,是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