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課程、教學,或是師徒制的教導,都會強調自己要做到,不然沒有資格教別人這種觀念。以身作則是很有道理的準則,不過也常常被拿來當成抗拒的擋箭牌,學習者很容易用''你自己也不到,憑甚麼教我!!''來當藉口反駁。如果甚麼事情都要強者教導弱者,那誰能來教導喬丹,或是老虎伍茲?以教練的角度來說,以身作則這件事不是教練的角色定義與必要條件。
我自己想了個笑話:
有個農夫,在烈日下努力的揮著鋤頭,播種澆水,汗如雨下,旁邊有個人看到了,對農夫說:你這樣種不出東西的~
農夫很生氣,質問:你會用鋤頭嗎?你有出力犁土嗎?你知道播種澆水的比例順序嗎?你知道怎麼施肥除蟲除草嗎?你知道怎麼種田嗎?
那個路人很冷靜的回答:這些我都不知道,講種田我不如你
不過.....至少我知道你現在在水泥地上是種不出麼東西來的....
很多公司團體都會訂計畫,計畫完之後執行,成果如果不理想就檢討改進,這可以說是傳統的PDCA循環,這個概念很好懂,也很實用,應該說只要跟管理有關的人的幾乎都知道,也都會用,但是不同的人用起來效益卻相距甚遠,是差在哪裡?
通常執行計畫後會進行檢討,只是就我看到的很多公司通常是檢討人的責任,不是檢討要如何改進。就算知道要檢討改進,很會時候都會圍繞在作法上。
比如上述的農夫:
鋤頭不夠力,所以換耕耘機、一種肥料不夠用,所以多加幾種肥料等等,都在做法上下功夫。但是他們往往忘記要看看一開始的出發點,忘記了要審視立足點,只會不斷精進方法手段,進修高深理論,添購優良機械,增加更多工時,然後卻只能收到一點點的成果。
如果這時有個路人提出評論或點出問題,很多標準反應就是:你懂個屁呀,不然你來做看看!!
如果這位路人不作,農夫會說:你看吧,這種人就只知道出一張嘴。
如果路人作了,但是成果不好,農夫還是會說:你看吧,這種人就只會出一張嘴。
當然路人''以身作則''如果做出好成績,農人也許會心服口服,不過現實生活中有這種路人嗎?
以身作則這件事,是合理而有必要的,但是我認為這適用於道德與行為準則。如果拿著這個標準要套用到所有的事情上,那就可能像那位農夫一樣,白白浪費力氣做著徒勞無功的事情。
所以當別人有評論的時候,不用急著反駁,停下來想一想,也許會有些道理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