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阳 31
管仲是历史上的名相之一。他辅佐齐桓公尊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绩一向为人赞扬,连孔子对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苏洵独能从其不能推荐贤人这一要害之处进行指责,其立论新奇,也合乎情理。指出了管仲的做法缺乏根本上的改变。在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会给国家带来消极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因此,作者的见解是正确的。
这篇短文借然明与子产就“毁不毁乡校”的不同观点提出了要“堵”与还是要“疏”的关系问题。我赞同子产的观点,而反对然明的主张。因为然明的主张是采取了“堵”的方法,它不让群众说话,不让群众发表意见和不满,怨言就会由小变大越积越多,最终导致民众积怨的大暴发。而子产的观点是采取疏的办法使群众的情绪得到渲泄疏缓,从而保证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融洽和谐。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对堵塞的河道只能疏导而不能“死堵”。而乡校就是一个民众发表意见的地方。这类似于现在国家一般,是民主社会的保证。乡校放到今天的中国就差不多相当于地方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样。
子产不毁乡校和周厉王监谤的故事,韩愈在他的《子产不毁乡校颂》中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这就使人感到很有新意,而且能够从中得到深刻的历史教训。
历史的经验证明,国家的兴盛,不能只靠个别的贤相,而要靠健全的法律制度,以保证人民群众可以批评议论执政者,社会上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也都能及时反映出来,以便人们通过实践、试验和比较,认识真理。否则就会如韩愈在诗中所说的“下塞上聋,邦其倾矣!”同时,制度还要保证那些思想品质好、有才干的贤人能不断地被选拔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使他们能大展宏图,国家才能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