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又晚睡了,早晨还在六点二十,闹钟响了,赶紧起来参加非暴力沟通活动的语音交流。
听着好雨的故事,我总是在想分析背后的原因。比如她在讲诉,是什么导致了她这样的感觉?我很想下判断。
可是今天第二课的内容是观察和评价。就是要尽量全面观察而不做评价。我记得前几天听得到讲格非的《雪隐鹭鸶》,是研究《金-瓶-梅》的专著,他对此书具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写尽了人情世态和历史文化以及一个变革的社会。这本书在文学史上的名声很差,尤其是对西门庆的评价,就是一枚渣男。
不过,格非老师的解读又展示出一个肤浅天真而又精明十足的商人。而且用例子证明了这些结论是如何来的。西门庆从几间铺子发展到首富,他的钱来源于两个地方——生意,娶有钱的寡妇。
里面的故事,写了各色人物,作者几乎对任何人都没有批评。他只是客观地展示了那个社会中的各种人情事故。
所以如果从观察去看,会觉得这本书或许很值得一读,揭露出社会变革中的道德困境;如果从评价的方式去看,就会被社会普遍的看法所裹挟。
我今天听完课之后,作业是非暴力沟通时用观察而不用评价。因为评价在对方看来往往是指责的。比如看到孩子在看电视,一般人会说,“你怎么总是在看电视?”而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是“我刚刚看到你 在看电视”。
当然这个例子来看,很明显观察式的语言让孩子更舒服。而评价式的语言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指责他。而且这种指责可能并不是基于事实的评价。他被发现在看电视那一刻,或许真的只是他刚刚看了那一点,用“总是”很容易令人反感。
但是换一个角度,这个观察和评价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比如,视频作业里面“乞丐的真相”。一个乞丐每天晚上都在书店前面守候,驱赶那些乱涂乱画、想要盗窃的人。。。但是他每天早晨都被书店老板赶走,甚至被暴力泼水。最后他死了,书店老板才通过监控发现他的每日每夜的所作所为。
所以这里面只是缺乏了全面的观察和了解真相,而只是被表面的印象所欺骗,就做出了暴力的行动。
我看得特别心酸,其实那个乞丐的默默付出,导致了他最终的结局,虽然是要报恩,但是如此轻视自己的生命去守护那些本来反感他的人,是不是值得呢?而且,也显示出了沟通的必要性。乞丐和书店老板中间完全没有沟通,本来很多误解是可以避免的,最后却以悲剧结尾,不得不令人唏嘘。
当然,我认为观察和评价并非一对矛盾。观察需要更加全面、客观和真实,而不是说有了观察就不需要评价。只是我们不应该轻易下结论。尤其是负面的结论。
但是评价很多时候还是必要的,因为效率和结果的呈现。我们很多时候,需要看到结果,评价对于结果更有用。比如几个人同时来给你推销产品,让你全面的观察和了解,但是你最终决策上报的时候一定是要给出评价的,哪个更适合,或者更加物美价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