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胡适先生的杂文集《容忍与自由》中,读到了他1924年所写的文章《差不多先生传》,他用巧妙的例子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痼疾,普遍的“混世主义”和“差不多哲学”,寥寥千字,却字字都掷地有声,直戳人心。
我不爱看堆砌辞藻矫揉造作的文章,我就喜欢那些承载着深刻思想的平实无华的文字,好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的那种发人深省的力量,是不会随时间褪色的。
时隔近百年了,我读到这篇文章,立刻就被胡适先生圈粉了,透过平实无华的文字,能深刻的感受到胡适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那种作为文人的担当!我肃然起敬,甚为钦佩,看完杂文集,又买了一本他的《四十自传》。
这篇《差不多先生传》,重重的在我脑袋上敲了一记醒脑棍!我再一次拷问自己。我在这篇文章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身边很多人的影子。
年少读书不努力,得混且混,考上一个本省的中流大学,出来找了个饿不死的工作。一切形容起来,只能是差不多,算不上好,也说不上糟糕。一直没有自己的理想,只是解决温饱后用些恶趣味和无意义的事填充生活。
慢慢的开始敷衍一切,生活也邋遢起来。凡事差不多就行,何必太精明呢?反正今天过了还有明天,说不好那天好运就降临了,阶级壁垒也不是努力就能打破的,好好当个小老百姓。
还自己麻醉自己,这是宽容豁达的人生观,看得破,想的通透。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的幸福...这差不多先生,说的不就是我吗?
别人是看得多阅历丰富,想的多思想有深度,才看得破,想的通透。经过大风大浪,上进了拼搏了,失去了也得到了,最后回头一看,才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人生才豁达了。我阅历、思想、资本什么都还没有,我通透、豁达个什么劲,平淡得像一潭死水。
《差不多先生》流传至今已经近百年了,胡适先生的目的是想通过对一种普遍存在的落后的“国民性”的揭露,来达到警醒世人的作用,期望唤醒庸庸碌碌的“差不多先生”,但是,放眼当下,这种“差不多哲学”还是在很多人身上体现。
道理大家都能明白,豪言壮语也能说一通,但是往往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要拔除这些“混世主义”的根,做起来并不容易,否则今天就不会有那么多差不多先生了,中华民族早就立于世界民族之巅了。
反复品读和思考,我不能再做差不多先了,我得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认真的去做,不敷衍不自己骗自己。
我得开始较真起来,和自己较真,和生活较真,和命运较真,一直坚持下去。这是一种状态,并不是说一定就会成功,但总比“凡事差不多就行”的生活要精彩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