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昜朕
看的不是电影是经历;
写的不是影评是情怀。
一部印度的电影火了,阿米尔.汗(个人觉得他在印度影视界的地位跟成龙在香港的位置差不多,都是大哥级别的人物)主演的<<摔跤吧,爸爸>>,零差评呀,网上讨论的,朋友圈里晒得,微博上刷的,整的好像没看过就要落伍甚至于被朋友嫌弃一样,所以我也在周末的时候认真的观赏了一下这个电影。
什么是好影片呢?俗话说的好,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真正去观影的人里面资深的影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像我这样的普通观众是去放松娱乐的。所以我们评论电影的好差就不要从什么叙事、情节、人物刻画以及演员演技上说事了,就从我们外行人的角度来评论自己眼中的电影就好。
这部电影从一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我想好多人立马就有一种回到小时候的感觉吧,当然00后的就算了。满是雪花的电视屏幕,还有旋转天线杆找信号,相信这个绝大多数的观众都不陌生吧。有没有一下子就被带入到影片里的感觉,所以超强的代入感是影片成功俘获观众的第一步,没感觉像是发生在印度,倒像是发生在我们小时候。
至于影片里面放了些什么,故事又是怎么发展的,最后结果是怎样,劳烦大家自己去看电影。这里写的都是我看了后的感受或者想法,仅供参考。
男主是一名很有天赋的摔跤手,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可是为国争光的梦想一直深深埋在心里,所以一直想要个男孩来完成自己的梦想,可是上天(也不知道印度信的是什么神)不作美,妻子生的都是女儿,直到一次打架事件后发现了俩女儿有摔跤的天赋。从此开始了训练女儿摔跤的故事。
看到这里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家长的大学梦。这不是恰逢17年高考结束,又一批孩子考上了大学,同时又一批家长圆了大学梦。尤其是相对贫困一点的地方,高考上大学被认为是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家长殷切的希望孩子考上大学改变命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供好的条件给孩子。改变总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要想得到就必须失去一些东西。《摔跤吧,爸爸》中孩子不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暗地里反抗父亲,我们又何尝不是呢?高中叛逆期的我们有几个能正真理解父母的苦心,好多学生也是在和父母赌气,不好好学习。只是后来参加好友的婚礼后,新娘子的一席话让姐妹俩领会到父亲的苦心,从心里接受了摔跤,才有了摔跤吧爸爸。而我们更多的时候不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反倒变成了父母求着我们“努力吧,孩子!”。父母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我们多数看成是负担,却很少有人去真正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不是在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逼迫我们是因为他们受过的苦遭过的罪不想我们再受一遍,所以天底下的父母宁愿自己的孩子恨自己也要逼迫孩子努力改变命运。好多年以后,当父母老了,曾经的孩子现在也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当初父母的良苦用心或许也就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现在上大学不重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你要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下,那些贫穷地方孩子的父母,他们大多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好多人就是埋头苦干对外面的世界根本不了解,尽管现在电视网络很发达,但是外面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们不知道,好多人可能孩子上大学的时候才是第一次出远门。所以在他们眼里大学就是孩子改变命运的最靠谱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上一所好的大学就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殊不知现在好大学毕业找不到好工作的大有人在。可是不得不承认上一所好的大学起点就会高一些。就好比电影里吉塔第一次参加摔跤比赛挑选对手一样,你选择什么样的对手,决定了你成就什么样的高度。艾弗森是NBA巨星,在他还是菜鸟的时候,有一场比赛上来防守他的是篮球之神乔丹,可是艾弗森一点不畏惧,在神的防守下投进一球,那也是他的成名之战。好多年以后人们还是津津乐道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的壮举。遇强则强,一个强大的对手如果不能成为你成功道路的障碍那必定就是你成功之路的垫脚石。好的大学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说上了好大学就一定能成为出色的人,毕竟这样的例外太多了,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名牌大学里培养出来的成功人士更多。也许真是因为是这样吧,家长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就是“努力吧孩子”将来上名牌大学。
最后吉塔实现了爸爸的愿望,拿到了金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没有像绝大多数的印度妇女一样成为一个只知道做家务看孩子的主妇,有了自己更加绚丽的人生。她将这一切归功于自己的爸爸。多年以后我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改变人生,回头再看看当初那些父母没有逼迫上大学的孩子,现在为生计在外打工,有没有一种冲动想拥抱一下父母。
从来就没有什么天生注定,只是你自己自我认命而已。不论是摔跤吧爸爸还是努力吧孩子,最终的结果还是要看自己,就像影片中爸爸说的我不能永远陪在你什么保护你,我只能教会你如何去战斗,即便最后输了,也要用一种被人们记住的方式去战斗。努力吧孩子,不管你最后有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只要你努力了,没有辜负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