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书海工程×世界读书日”暨《阅读阅中国 携手向未来》主题网络直播活动举行。活动现场采访了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先生。
在采访中,林少华说:“我想给青年人推荐一本十分普通,也可能十分不普通的书,那就是《宋词三百首》。我认为中国书面语言发展到宋词阶段,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顶峰。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可以说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宋词还具有现代性,我们现代人所有的情绪,比如小纠结、小郁闷、小孤独、小感伤、小惆怅,都可在宋词里找到,而且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林少华专访实录
主持人:
欢迎回来,那今天在我们的现场呢,我们也邀请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林少华老师。林老师独立翻译了43部村上春树的作品,在这方面是最有影响力的译者,那同时也是非常受读者欢迎的作家。林老师,欢迎您来到我们今天的直播现场,那我们这样,您对这个村上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我们听说村上的阅读量也是非常大的,那今天在现场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村上都读过哪些书籍呢?
林少华:
好的,村上春树,1949年出生,70多岁了,村上说起来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他从没有进过所谓工作单位,也从没有加入过任何组织,甚至日本的类似作协这样的组织他也没有加入,所以,在漫长的7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按他的说法,主要陪伴他的有三样东西,那就是书、音乐、猫。书当然是最主要的,博览群书用在他身上,那绝对不是社交性词令,也不是美丽的修辞,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状况。他的博览群书也是他的文学作品富有知性、幽默和哲思之美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村上主要看了哪些书呢?村上有一部长篇小说叫《海边的卡夫卡》。
主持人:
嗯,很知名。
林少华:
主人公是15岁的少年,所以书出版不久,记者采访他的时候就问,村上君,你15岁的时候是怎样一个少年呢?村上说,我15岁前后是一个异常喜欢读书的少年。他说,15岁那年我就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而且一头扎进去看个没完。记者问,那资本论你能看得懂吗?村上说,资本论当然很难,但是只要不管三十七二十一地看下去,基本原理我还是能够理解的。尤其吸引我的,更是资本论的修辞,修辞简洁有力,而且节奏感非常明快,看得我几乎如醉如痴。我也从15岁度过,大家也都经历过15岁,或正在经历15岁,我们是不是看了马克思恩格斯,看了资本论?也许你说村上15岁,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手机。可是我敢说,其实有手机也不会影响村上看马克思恩格斯,尤其里面的资本论,不会影响他看卡夫卡,看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通孩子和非普通孩子的区别就在这里,一般人和非一般人的区别就在这里。你想一个一头扎进手机里看个没完,一个低头扎进资本论里边看个没完,这就决定了他的日后的精神取向,日后的事业成就。你小时候尤其青少年时代看的书,大体决定了你日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当然了,村上15岁以后快上(高中),这是我刚才说的是基本上初中时期看的小说,那么15岁以后基本上了高中了。高中时代他看的是什么呢?他看了多卷本世界文学全集,还看了多卷本世界的历史。尤其一整套世界的历史,世界史,他说,他看了一二十遍,注意,不是看了一两遍,也不是看了十一二遍,而是看了一二十遍。这就是说,村上对于历史特有兴趣。所以上高中期间呢他看了与此,与历史相关的,比如看了托洛茨基传记三部曲,看了《第三帝国的兴亡》,看了《柏林日记》,还看了世界现代非虚构作品全集。他说,他的文学教养主要来自十七八世纪的西方文学,尤其看了,比如狄更斯,看了巴尔扎克。
主持人:
英国和法国的著名作家。
林少华:
看了《红与黑》,对,看了《静静的顿河》,看了《罪与罚》。其中《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那么长的小说,他读了三遍。而给他感触最深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群魔》,他后来甚至说,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看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一种是没看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
主持人:
这么喜欢这本书。
林少华:
特别喜欢,他说,我们,本来我们往往以为村上春树对美国现代文学情有独钟,其实他的文学偶像,他明确地说,我的文学偶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的创作样板,创作追求理想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我要写出像《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的复调小说。村上看过的书里面包括中国的书和关于中国的书,在《且听风吟》那部小说中,他借主人公之口说道,他说,关于中国,我从《史记》看到了《西行漫记》。我想更多地了解中国,他看,2008年我和他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他亲口告诉我,他看了鲁迅,看了鲁迅,鲁迅的《阿Q正传》,他对《阿Q正传》评价很高。他说,鲁迅通过描写一个和自己截然不同的阿Q这个人物形象,使得鲁迅自身的悲哀和痛苦浮现出来。这种双重性赋予作品以深刻的底蕴。他还说,阿Q这个形象具有一针见血的、活生生的现实性。他对鲁迅评价也很高。
主持人:
也很准确,批判现实。
林少华:
既有面向世界的一面,又有面向国内的一面。所以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村上看了《资本论》,村上看了《阿Q正传》。《阿Q正传》自然我们谁都看过,但《资本论》在15岁前后,我们未必都看过。
主持人:
给了我们一个指引。
林少华:
至少我没有看过。
主持人:
我也没有。对,给了我们一个指引。所以说更年轻的孩子呢,我们也希望你们能知道这个村上春树在15岁就阅读了《资本论》,那么可以给你们一个启示,就如果说你们也有兴趣的话,确实可以参考着读一读,可能会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林少华:
是啊,我当老师时,不时地有同学跟我说,马列、毛概、这政治课最没意思了。可是在村上那里,你看是很有意思的。
主持人:
所以听林老师一给我们讲解,我们眼前的这个村上的形象就更立体了。我相信喜欢村上书的人非常多,但不一定有很多人都知道村上自己到底在读什么样的书,所以我觉得村上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就是让广大的热爱他的读者们能知道,我的偶像也在读什么样的书籍,那从而引导我们可以选择读什么样的书籍。那其实林老师,我们知道在看您的翻译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您的这个文笔是非常细腻的,但在现场采访您的时候,我又能觉得您的情感是非常充沛的,那是什么给了您这样的一个充沛的情感,让您在日常的,不管是写作啊,或者翻译中都充满了动力呢?
林少华:
刚才说到村上春树,我翻译了村上春树。村上春树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腻的人,尤其擅长描写,把无数微茫的,甚至无数微茫的负面情绪化作文字审美、纸上审美。这是村上文学的一个主打魅力或者主题。既然人家村上,作者感情细腻,那我作为译者如果是个马大哈,那恐怕就很难翻译得相对好一些。
主持人:
就无法得其神韵了。
林少华:
说到底吧,文学翻译这个玩意儿并不仅仅是语言与语法的对接,还有作者、译者两个人气质层面的对接,以及感情、情感纹理的对接。这样作为译者也才能够产生我想翻译的内在冲动,客观上也才能够有可能翻译得好一些。当然了,刚才主持人已经说到了感情充沛,是的,村上相比之下,村上更为细腻,我呢,还有相对比较开朗的一面。客观上呢,日本是岛国,中国是大陆国家,所以相比于日本人,中国人属于大陆性性格,滔滔黄河,巍巍泰山。对我这个山东,东北长大的山东人,半个山东人,肯定多多少少是有影响的。何况呢,在乐观与悲观之间,我们也只能选择乐观。套用村上春树的修辞方式,有谁天生乐观呢?只不过是因为我们不愿意选择悲观罢了。用木心的话说,《乌镇》,木心先生的话说,如果不满怀希望,那么我们满怀什么呢?
主持人:
我觉得您特别是,您讲到您是这个半个山东人,然后那其实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山东人这身上是有非常坚毅的一点的,因为在早年间的历史中你们有闯关东啊这些经历。
林少华:
是啊。
主持人:
特别是您,您比较的就是山东本身和日本的特点,因为我们知道日本的文化氛围是比较去推崇这种悲伤的情绪的。
林少华:
是。
主持人:
那可能因为他们在岛国,他们受到这种更加细腻啊,更加细致的一些情愫。但是在我们的山东来讲,我们这个百姓就有更坚韧的,更阳光的一面。可能也是因为这些土壤的滋润让您有了更活泼的一面,是不是?
林少华:
您说得对,本来我想说,但说不了你那么好。
主持人:
我们想接着和您聊,就是说您在四月初的时候在微博上分享了一篇从新疆伊犁的老师给您写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表达了他对您翻译的这个《相约在雨季》特别喜欢。那当时您看到他这封信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林少华:
是啊,今天也巧,这封信,我带来了。你看,首先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字写得好。
主持人:
哎哟,是真的写得好。
林少华:
你看这字写得多好。
主持人:
但这是一位生物老师,我看您当时描述的是。
林少华:
尤其现在,钢笔字能写得这么好的不多见了。
主持人:
是。
林少华:
洒脱、工致、奔放,看了叫人真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同文字相比,更叫我感动是他的文采,文采,不信我念两三句给你们听一下啊。
主持人:
好的。
林少华:
他说,比如林老师翻译的那本叫做《相约在雨季》的小书就很让我感动,当然还有您精彩的序言。它教会我在喧嚣浮躁的环境中学会俯拾细小的快乐,品味安详静谧的禅境之美,坚持涉世之初最朴拙真实的心灵姿态。这种信念支撑我走过很长的路,其中有现实的,真实的旅途,也有看不见的心路。在这种独特的安静中,我得以时常听到自己心中的鼓声,催人振奋,策人清醒。你看,写信,他说应该是27岁,他说,我从17岁到27岁读了你多少书,而且他是一个高中生物老师。我想如果我是那所中学的校长,我一定让他教语文。
主持人:
我觉得完全是可以胜任的。从他的文笔来看,就已经有一点点村上的这种感觉了,抓住这个细腻的美。
林少华:
至少让他,如果生物课找不到替代老师,让他教生物课的同时兼语文课。你看,他有这么好的文采,这么好的修辞自觉,而且有这么纯粹的丰沛的情感,肯定能教得好,肯定会给学生以很强的感染。这是我的一点感触。另外一点,叫我深有感触的事,这个世界上,无论北京上海还是我所在的青岛,或者是离我那么遥远的边疆,新疆那样的地方,在世(界)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这种热爱读书,热爱文学,认真思考人生,这样有才情的人。而他们大多数,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处于默默奉献的,默默奉献这样一种状态,进出静默的状态。相比之下,我呢较早地浮出了水面,甚至获得了一些大众性声望。说得稍微自虐一点,浪的一些浮世虚名。这就让我觉得,这是不是有一种,不是我矫情,是不是不大公正?
主持人:
不会。您想,他们做教师也在照亮新的学生,他们在遥远的边疆读到了您的翻译,那您翻译的书本给他们带来了正向的滋养,他们也会把这种正向传递给他们的学生。
林少华:
这也是读者之于我的一个特殊意义。我这个人活到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说实话,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朋友的朋友,说绝对些,只有读者,没有朋友。如果没有读者,我这人生该是多么孤独,而读者的存在,不仅仅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我的孤独,而且,给了我自我修复、自我矫正、自我反省的契机和动力。
主持人:
我相信您的读者听到这些话也会觉得非常欣慰,我也相信正是因为您的译文给了这些读者更多的文学滋养,他们也会回馈给您这样正向的一种回馈。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您和您的读者独特的一种连接,就是双向奔赴,可以用我们现在这种话来讲。那林老师在今天的最后,我们也知道您是资深的翻译家了,您也一定阅读了非常大量的书籍。那今天是咱们第16个全民阅读日,那在这样的日子里,您会给我们的青少年朋友推荐什么样的书来读呢?
林少华:
我想推荐一本十分普通,有可能不十分普通的书,那就是《宋词300首》。我认为中国语言,中国书面语言发展到宋词阶段。
主持人:
顶峰。
林少华:
那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难以逾越的顶峰。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可以说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与此同时,宋词还具有现代性。我们当代人,现代人的所有的情绪,比如小纠结、小郁闷、小孤独、小感伤、小惆怅这类。
主持人:
都可以在宋词找到抒发的地方。
林少华:
都在宋词里可以找到,而且,宋词都给我们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一次我讲到兴头上,我说作为中国人,如果你不懂得宋词之美,不能够通过宋词的字面,而得到深层次的审美愉悦感,那你真是赔大了,你的损失不知道有多么惨重,那甚至是致命的损失。宋词有多美啊,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这样一句两句,依我看,顶十个诺贝尔文学奖都绰绰有余。你看,美国的鲍勃·迪伦是歌词作者,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他的歌词同我们的柳永的歌词相比,高下立判。不知柳永要强此多少倍。可以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也是成本最低的消费和娱乐。我觉得世界上,依我看如果能够大致分成两种人的话,一种是比较聪明的人,一种是比较不聪明的人。聪明的人就是几乎不花钱就能得到深层次的审美、娱乐,那是发自内心的、静静的、难以言语的、美妙的审美感受,那就是读书。而不怎么聪明的人呢,要花很多钱,比如买赛车,比如打高尔夫,比如逛夜总会,我不是说这个,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生活方式,我不是批评他们,但我毕竟有对世界,对世人的看法,我认为这就属于不怎么聪明的人,他们花很多钱去买快乐,而那种快乐未必是真正的快乐,消费回来说不定心里觉得空落落的,甚至后悔也未可知。
主持人:
好的好的,林老师,非常感谢您今天的分享。在您的分享中,首先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全新的村上,我们了解到了村上的读书习惯,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们知道村上的读者呢,我们可以去读那些偶像曾经读过的书籍。那么,同时呢,您还给我们分享了一本宋词,这个千古传颂的中华文化的宝贵瑰宝。那也像您讲的,我觉得无论从宋代的这个豪放派的苏轼也好,到婉约派的李清照,那么他们都可以代表了我们中华文化语言的顶峰。那就像您说的,可能通过阅读宋词,我们可以获得最朴素的快乐,也能够从中获得最中华文化最顶峰的一个滋养,所以非常感谢林老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林少华:
哪里,谢谢给我这么美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