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老子(稿)

《不一样的老子》提纲

1. 什么是小学

2. 什么是朴学

3. 老子其人考

4. 《老子》成书考

5. 不一样的《老子》

6. 老聃之学

7. 无为之术

8. 自由问答


学术发展简史: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宋明理学、明清朴学、近代国学。


1、什么是小学?

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因此又被称为经学的附庸。

通俗的讲小学就是识字学,是读经的基础。我们所认识的文字是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汉隶、唐楷、宋体(印书体)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并且在近代进行了两次系统的简化,导致从小学习简体字的人对古文字一筹莫展。

我们或许不需要太多专业的基础,但是有些常识是需要有的,古今文字有音韵上的不同,有字体字形上的不同,也有含义的变迁。比如“无为”二字,从古到今经历了“亡为”、“無爲”的变化,不能单纯的以“拆字解谜”的方式去探讨它的内涵。

2、什么是朴学?

朴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考据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对于考据学,梁启超在“概论”中有几句扼要的话:其治学之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等等。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故亦有“汉学”之目。

同样如果不是专门搞学问,只是为了读几本经典下这个功夫也是没有必要的。还是说到“知识准确性”这个问题,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在《古史辨》中用了35万字探讨这个问题,《老子列传》之中也列出3个不同的老子候选人,既然史无定论我们又怎能以一种说法作为“信史”去传播弘扬?

3、老子其人考

随着近现代学者不断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发现,涵谷关是在战国时期才设置的,至少离孔子辞世有120多年,也就是说在老子那个时期并没有函谷关。那么当年西出函谷关的是谁?写《道德经》的又是谁?重读《老子韩非列传》,我们发现太史公当时并没有搞清楚这件事,而是用了“疑笔”列出三位“老子”候选人,分别是: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那么到底谁是老子呢?这三人之间关联如何?目前发现的《老子》版本有三大类: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今各传世本。他们之间关系如何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再去探索一番。

3.1、老子其人

3.1.1、老莱子与孔子在同一时期

《庄子·外物篇》有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一段。

《孔丛子》、《战国策》记载了老莱子给孔子讲“齿坚易蔽,舌柔常存”的道理。

《汉书·艺文志》: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注,姓李,名耳”;又:“老莱子十六篇,注,楚人,与孔子同时”。

3.1.2、老莱子与老聃不是同一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则老莱子”。

《庄子》之书中,凡老子皆称老聃。

3.1.3、《老子》和《老莱子》不是一回事。

《史记·老子列传》:“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又言:“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尸子》卷下引《老莱子》“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

《战国策·齐策》引道德经第三十九章,《魏策》引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皆称 “老子曰”;但《楚策》引老莱子语,不称“老子曰”。

3.1.4老莱子何许人也?

《列女传》讲述老莱子“斑衣娱亲”的典故,为后世儒者推崇为二十四孝之一。《荆门直隶州志·老莱山庄》“或言其隐,或称其孝,皆大节也。余谓莱子之孝,非隐无以成之;莱子之隐,唯孝益能终之。”

3.1.5太史儋何许人也?

《老子列传》里记载太史儋: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廼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

秦献公十一年时,太史儋对献公说:“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年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也就是说“老子出关”、“见秦献公”是发生在孔子一百多年之后的事情。从时间轴来判断,孔子问礼的是老聃,出关见秦献公的是太史儋。太史儋入秦具体时间太史公也没有搞清楚,《周本纪》说是公元前374年,《老子列传》说是公元前350年。秦献公死于公元前362年,所以太史儋只能是公元前374年过去才能见到活着的秦献公。如果老聃还健在的话,至少有200多岁了。

3.1.6、孔老问礼聊了些什么?

《老子列传》中老子对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符合《老子》一书中“果而弗骄”、“视素保朴、少私寡欲”、“大成若缺……大直若屈”的观点。

从老子和孔子对话内容来印证,问礼的老子确是老聃,而不是老莱子。孔子“适周问礼”,“于周则老子”,或许是说老聃与太史儋均为“周守藏室之史”之故。

4、《老子》其书考

楚简《老子》只有今本《道德经》的五分之二内容,按荆门博物馆官方说法,因盗失导致竹简有所缺失,不过并未得到认可。部分学者对比了帛书《缁衣》和楚简《缁衣》、帛书《五行》和楚简《五行》,发现语言衔接非常完整,并无丢简。另外从内容来看,楚简《老子》之中对“老聃之学、无为之术”有系统的论述,部分残损之字从帛书校定,义理通顺、逻辑明确,并无前后矛盾、自相攻伐之处。据此推断楚简《老子》也当是个完整本。

楚简《老子》下葬时间应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3世纪初,成书时间大约500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间。帛书《老子》下葬时间应在公元前150年左右,帛书甲本下葬时已经是旧书古董了,大约与唐朝傅奕得到项羽小妾墓里的《古本道德经》同期。而乙本是刘邦建国之后所抄写。

据葛玄《老子河上公章句·序》记载,河上公活动在在汉文帝时期,他的徒弟按期生大约活动在汉武帝时期。《神仙传》、《列仙传》、《高士传》均有关于安期生的记载,神乎其神,似乎是从秦皇一直活到汉武时期,此处不谈。根据时间判断,帛书乙本当与河上公本大约同一时期。王弼生活在三国魏文帝曹丕时期,贵“无”的思想发展出了玄学,文本上来说近河上公本。

傅奕在隋唐时期,据说是从项羽小妾墓中所得《古本道德经篇》,参考当时流行的九个版本完成校定。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经》正历史上的传承,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多个不同版本并行于世,多个师承系统流传而来。(见下图:李存山《老子》演变模型二)此间细微差别,当从文字本身异同率来研究,此处知之即可,不作深究。

按如上观点猜测楚简《老子》由老聃所作,并且在郭店楚墓主人下葬之前,已经有相当影响力,且已经出现流传版本上的差异,并无《道经》、《德经》之分。根据《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或是指太史儋函谷关著书才将《老子》分篇,继承老聃之学,并系统的增加了“有、无、道生、阴阳”等宇宙论,政治上倾于统治者权术,思想上更加玄虚,学术立场上明确了非儒。或者说河上公将上下两篇拆分为八十一章,或者说传到河上公手里时,就已经被拆分。(罗浩《老子》流传模型二)

当然这仅是基于目前掌握资料的一点猜想,并无确切的证据,能证明在楚简《老子》之前没有一个五千言的版本流传。因此还有学者认为:由于楚简沉重携带不便,整理者根据自己的意图,构思抄写甲乙丙三本,丙主要讨论治国、乙本主要修道,甲本一部分讨论治国,一部分论道、修身。此说按如下依据立论:《战国策·齐策四》、《战国策·魏策一》、《庄子·天下篇》引文,并不出自楚简《老子》,而是出自《道德经》。个人认为这种依据是不充分的,因为按时间推迟《庄子》成书之时,太史儋已经西出函谷了,庄子有条件见到五千言版本的《老子》。

虽然依据不足,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因为秦火,失书较多,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先秦资料。罗浩教授对版本流传的可能性梳理了三种模型,李存山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四、第五种模型。分别如下:

一、辑选模型:郭店楚简是对祖本的选抄,相当于精简本的《老子》,侧重于做事、治国。删去了玄虚空论等内容。

二、来源模型:郭店楚简是祖本的来源之一。由整理者,或是太史儋,对当时流传不同版本进行整合,编辑为《道德经上下篇》。

三、并行文本模型:郭店楚简同《管子·内业》类似,属于推断祖本的并行本。每个时期均有不同的版本流传。

李存山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四种模型:演变模型(一)

第五种模型:演变模型(二)因为三个版本直接不是线性的传承,传世本的来源未必是帛书本。

详见:从郭店楚简《老子》再探其人其书

附:函谷关考

今知函谷有三,分别为秦关、汉关、魏关。

秦关,乃紫气东来之函谷,亦是鸡鸣狗盗、白马非马之函谷。关于此关设置时间有三种说法:1、秦穆公得晋国之地乃设关;2、秦献公得魏国之地乃设关;3、秦孝公得魏国之地乃设关。从“秦穆公称霸西戎”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大约280多年的历史中除了“老子出关”这个典故之外,再无其他历史故事,何也?难不成秦穆公建立一个函谷关只是让老子出一下?如果秦穆公时期就有函谷关的话,也不至于让晋襄公率军过了函谷,在崤山给他来了个歼灭战。查阅史料,秦穆公时期,崤山尚属晋地,何况函谷?自函谷从设关之后,除了被项羽攻破一次之外,再无拜绩。秦函谷关遗址在今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

汉关,秦关往东150公里。据《灵宝市志》记载,自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别人说他是关外人,他深感不快,就尽捐家资,于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新安县城东也修起了一座雄伟的城池,人们称它为汉函谷关。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汉关早已废弃2000年,仅存有关门遗址,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500米。

魏关,距秦关约5公里。三国时,曹操西讨张鲁、马超,因秦函谷关艰险难行,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大将许褚在黄河南岸劈山开道,以行粮草,即当年的“曹操运粮道”。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处新建关城,号大崤关,又名金陡关,后人称魏函谷关。关楼毁于时期。魏函谷关遗址被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存古道、烽火台遗址位于灵宝市东北20公里函谷关镇孟村。

《汪中:老子考异》本传云:“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抱朴子》以为散关,又以为函谷关。按:散关远在岐州。秦函谷关在灵宝县,正当周适秦之道,关尹又与郑之列子相接,则以函谷为是。函谷之置,书无明文,当孔子之世,二崤犹为晋地,桃林之塞,詹瑕实守之,惟贾谊《新书·过秦篇》云:“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则是旧有其地矣。秦自躁怀以后,数世中衰,至献公而始大,故《本纪》:“献公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然则是关之置,实在献公之世矣。

5、不一样的《老子》

5.1、字数不同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

帛书《老子》,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

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

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楚简《老子》为2046字(不含太一生水篇)仅为今本五分之二。

5.2、章节不同

马王堆帛书,德、道两篇。

河上公、王弼,八十一章。

楚简按其竹简的长度及编连情况,又分为甲、乙、丙三篇。

甲:存39枚竹简。按其内容,依次对应现今流传广泛的王本道德经之第19、66、46、30、15、64、37、63、2、32、25、5、16、64、56、57、55、44、40、9章。

乙存18枚竹简。按其内容,依次对应现今流传广泛的王本道德经之第59、48、20、13、41、52、45、54章。

丙:存14枚竹简。按其内容,依次对应现今流传广泛的王本道德经之第17、18、35、31、64章。

5.3、内容不同

5.3.1、系统缺少五个部分:

5.3.1.1、无“玄之又玄”、“玄德”、”玄牝“、“无极”这些令人费解的概念。(玄论)

5.3.1.2、无“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愚民之论。(愚民论)

5.3.1.3、无“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阴谋之论。(阴谋论)

5.3.1.4、无“欲先民、欲上民”、“以无私成其私”、“天下,神奇不可为”的帝王之术。(帝王术)

5.3.1.5、无“礼者,忠义之薄而乱之首也”、“绝仁弃义”等与儒家针锋相对的言论。(非儒论)

5.3.2、根本意思转变:

第十九章

简甲: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民复孝慈。

帛甲: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十四章

帛乙: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王弼: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二十一章:

帛甲: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王弼: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5.4、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5.4.1、除非作者本人复活,否则我们无从知晓《老子》本意究竟是什么。个人认为文化归于一,在人文社科领域以一个标准答案,否认其他的探讨论述,不是好现象。所以反对一言堂,反对标准答案,反对文化上的“大一统”,是有必要的。不确定的知识存疑,留给专业的人去考究,我们在不确定的知识中,探讨相对确定的道家思想和主张。

5.4.2、今本道德经不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是后人不断整理加而来。至于多少人整理过,没有很详细的流传脉络,目前公认的:楚简是最早的,帛书甲本早于乙本,傅奕道德经古本篇早于河上公,早于王弼本。

5.4.3、帛书本为德经,道经,上下两篇。楚简整理为甲乙丙三组。丙主要讨论治国、乙本主要修道,甲本一部分讨论治国,一部分论道、修身。也有学者认为楚简本并非善本,而是楚王子老师教学使用的抄本,并且抄写者并非同一人。

5.4.4、流传中,文字变迁问题用今文代替古文,误把注释当原文誊抄,分章断句符号模糊重新断句,增字减字改造成朗朗上口的骈文。因文害意的情况是在太多了,帛书整理小组说有三百多处。

6、老聃之学

6.1、道论

帛书《老子》甲本复原第69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渊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第二组

有状昆成……

大概是有个浑然而成的形状,早在天地之前就已经有了。高远啊,空旷啊,独立的存在着,永远不会改变。或许天下就是她生出来的。我实在是不知道她的名是什么,给她取个表字叫“道”吧。如果非要问我她叫什么名,根据她的特点,勉强叫“大”吧。

“道”用言辞表达出来,寡淡的没有任何足以吸引人的地方。空虚的没有任何形状,看又看不见。死气沉沉的,又没个声音,听又听不到。怎么能讲的出来呢?知“道”的人不会到处去说这个是道,那个是道。到处讲学的人其实讲的是经或者是学,而不是“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坐而论道”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坐下来,讲讲经典,探讨学问罢了。

6.2、道学

既然没有办法说清楚“道”是什么,那就描述一下自己的“知”吧。道学就是“知”道的过程和结果,自己“知”的这些,用文字表达出来,如能经久传承,这就是经典了。经是学的一部分。所知的这些,会随着个人的成长,阅历的积累,不断地刷新。学习阶段的人要特别注意,知识当然是越积累越多。但我们需要明确一下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生成运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智慧,不要让固有的知识把自己规死了,学道学成书呆子,也就离道越来越远了。经书可以常读,但不能迷信。学以至忘,运用出去的才是自己的智慧。

6.3、道与万物的关系?

道生万物,作用于万物,是天下最尊贵的。而她的作用却是柔弱的,什么都不做,万物却自然萌发生长;连名都没有,万物却自然归顺服从。天道周旋,万物之间彼此相辅相成,最终都返回到最初的道当中,从无到有,从有回到无。最终归于本源,这就是道的作用。

世界上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这四大里面“王”占一个。道大的无法描述,天大的没边,地大的没沿。王为什么也大呢?因为人可以效法地,效法天,效法道,效法自然。道天地王,四位一体,都是遵从自然的。或者说,如果人能做到像天地道一样遵循自然,那么人就可以成为与天地道同“大”的王。“自然”面前,万物平等。万物均自然。道=天=地=王。王就是效法“百谷王”的人。当然,人有自己的自主意识,人可以选择这样做,也可以选择不这样做。

6.4、人如何法天地自然?

江海还有一个名字叫“百谷王”。江海也“大”啊,因为她善于“处下”,所以百川归往。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能效法江海而为之。在万民之前,这是结果,以身后之,这是过程。在万民之上,这是结果,以言下之,这是过程。我们不能盲目的去追求结果,而无视过程。并不是为了“高”这个结果,一直往高的走。江海不与百谷争高,处在百谷之下,所以成了百谷王,结果比百谷大。圣人不与万民争高,处在百姓之下,所以百姓乐于推崇圣人。这个道理能否给您一些启示呢?

圣人因为“不争”而处于万民之上,上行下效,牵一发而动全身。圣人应该怎么作呢?我见过有太多奋发图强而最终失败的,也见过很多执迷于身外之物最终又失去的。圣人之所以能得到,是因为圣人可以“辅万物之自然”,但是不能为。把圣人这种行为焦叫作“無为”、“居无为之事”,是居于“处下”、“不争”、“弗恃”、“弗居”的思想之下而产生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是行,使行为符合于道的德,就是人法自然。

7、无为之术

7.1、无为的概念

“无为之术”概念有三,一曰“无为”,二曰“为无为”,三曰“无为而无不为”。楚简“无为”写作“亡为”,内涵不变。一是对“为”的否定,二是对对“无为”的肯定及对“为”的否定。三是对“无为”的肯定及对“为”的双重否定。三者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因果。

“无为之术”概念同时还包含着多个哲学概念,我们不妨用数学中集合与元素的方法来进行整理。首先给定一个集合叫“无为集合”,其中包含“不争、无执、知足”等元素,再对各项元素分而论之。

7.2、无为的逻辑

“无为”是对“为”的否定。因为“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所以“圣人居无为之事”,对”无为“进行了肯定。肯定“无为”的目的是要“无败、无失”,转换成肯定句就是“功遂”、“善果”、“成事遂功”。为了能实现这个目的“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能为”,在充分肯定“无为”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无不为”了。

“无执”的逻辑,因为“持而盈之,不若已。揣而群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以现实的例子说明“执之者失之”的道理,所以“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以到达“无执故无失”的目的,并且引述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道理。

“不争”的逻辑,是用了两个现实中的例子来寓意其道理,“江海所以爲百谷王,以其能爲百谷下,是以能爲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百谷王”与“圣人”的例子均是遵循了“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知足”的逻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思考“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持与亡孰病?”阐述“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的道理,令人自己思考“知足”自行判断“知止”。“罪莫重乎贪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通过反面例子来说明“不知足、不知止”的危害,阐述“知足之爲足,此恒足矣”的道理,通过做到“知足以静”到达“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目的。“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无为”的本质是通过否定一种做法,推崇另外一种做法,并不是消极避世不求作为。得从“辅万物之自然”说起,“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通过“万物”的这些现象,生发了“爲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的“无为”智慧,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纍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实中而来的智慧应用于做事之中表现为“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在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开始谋划,在国家还没有昏乱之前就开始治理。在事情还小的时候就已经处理了,在事情还很容易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这就是“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

7.3、无为的原则

“无为”的逻辑是遵循“万物”之道理,辅助”万物“之自然。无为的目的对人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对做事来说是“事遂功成”,对于治理国家而言是“深根固柢之法,长生久视之道”。那幺遵循道理,达成目的,需要坚守那些原则?

1、爲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无为)

2、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为无为)

3、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无执)

4、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无执)

5、成而弗居,功遂身退。(不处)

这里面缺少一个环节,就是天下已经大乱了怎幺治?小事已经发展大了,易事已经积攒的难了,怎幺搞?“物壮则老,是谓不道”已经“不道”了怎幺办?(无为而无不为,详见7.4.1无为治国)

7.4、无为的实践

7.4.1、无为之于治国: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之法,长生久视之道也。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乏物滋彰,盗贼多有。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三言以爲使不足,或令之有呼属:视素抱朴,少私寡欲。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爲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老子对侯王的劝谏

道恒无爲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

道始无名,善始善成。

道恒无名。朴虽细,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7.4.2、无为之于大夫辅君主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7.4.3、无为之于君子用兵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故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故杀人衆,则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居之。

7.4.4、无为之于善者为事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

古之善爲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是以爲之容:豫乎其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邻,严乎其如客,涣乎其如释,混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7.4.5、无为之于不言之教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圣人知“知其然”,所以“行不言之教”。直言曰言,论难曰语。“不言之教”,如上“无为”之逻辑,并非以之言相告应当如何,而是以列举实例来寓意其道理,以问句引发其思考,以讨论的方式去阐述道理。道理不是知识,通过语言传播,比如有所曲折,你接受到的内容,未必是我的中本义。不如启发思考,让你自己体悟其中道理。

8、针对以上内容,欢迎留言讨论,还请多多批评!



2018年07月01日整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126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54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445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85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78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70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27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00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83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9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46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1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23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22评论 2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