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写的是有明一朝,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兵草野到帝国末代皇帝崇祯自缢而死的历史。行文洋洋洒洒,读来酣畅淋漓,令人欲罢不能。
一、残酷与真实
200多年写了多少人:就写了几十个。历史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历史车轮下碾压了无数人的灵魂,却只记住了几个人中龙凤,非大奸即大雄。南征北战,浇筑的是普通士兵的鲜血;严苛赋税,吮吸的是普通百姓的汗水。
这就是历史的残酷之处,也是历史的真实之处,有才有德者居之,是万世不变之真理。
有明一代的名臣将相如高拱、张居正等多是进士出身,从乡试、会试到殿试一级一级选拔而出,非有大才大德者,不能掌握帝国前进的脉搏。
二、正面与反面
历史往往微言大义,又或春秋笔法,往往令人似是而非。当年明月则用自己的解读,告诉我们什么是兴奋、激动、失落、忠直、奸佞、狡诈、虚伪。
义正言辞的不一定是忠臣,畏惧主和的不一定是奸佞。
里面讲的明一代很有名的制度是言官。有利也有弊。抨击不法权贵,打击凌弱豪强,是利。上书直谏,敢犯龙颜,为帝国着想的是海瑞;抱着留名青史,卑鄙无耻的也不在少数,有些言官为出名竟实行死谏,实为“死不要脸”,后来更是沦为清除异己的手段,其弊亦多矣。
三、张居正与海瑞
你选择做谁?每个人都有看历史的角度,都有选择的权利。国人一直希望有明君良相,白玉无瑕,万世景仰,恨不得放屁也是香的。实际上没有这样的完人,有的只是历史的拙劣包装而已。
海瑞只能做榜样,放到寺庙里供万世敬仰。令其清正廉洁,无人能及;使其发展经济,富甲一方,却是力不能及。
皇帝派海瑞去苏杭任一方知县,其时苏杭已经富甲一方,听说海瑞大人要来任职,地主大户全都收拾家当而逃,因为都知道海瑞有着劫富济贫的传统。
富贵的并非全部原罪,贫穷的也并非全都是善良受欺压的老实人。
张居正则不同,他贪污,他弄权,他不干不净,野史中还流传着他与万历老母的风流轶事,有人写对子调侃,张居正居正不正,黑心宰相卧龙床。史书好像将张居正故意遗忘一样,着墨不多,成就评价也不高。功过是非,自由后人评说,我也不做选择。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条鞭法在政府财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张居正改革正是要实现帝国转型的一次努力。张居正有个用人原则很有意思,宁用循吏,不用清流。循吏尽管有各种各样毛病,但属实战派,能干成事,有效率。清流则张口批评时政,提不出任何建议性主张,且经常搬弄是非,颠倒黑白,混淆视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是最精确的评价。
四、痛苦与选择
在文中最后,当年明月写了一个人的传记,非大官大儒,亦非大将军,而是一个四处旅游,四处写日记的人——徐霞客。
在权力的角斗场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永远的胜者,只有永远的较量。
每个人都拼尽全力,等到位极人臣,剪除异己,巩固地位,接着气势衰微,另一派异军突起,不断重复权力循环的游戏,只有欲望才是最后的赢家。无论胜者败者,都最终摆脱不了欲望的征服。败者痛苦,胜者亦自损八百。
佛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乃人生大苦,潜心修行,才能获得解脱。世间有我,不值一笑;世间无我,不值一哭,更是看淡生死,看透生死。
我好像突然理解为什么马云等名人成功以后却去相信什么气功大师或神秘力量。
写徐霞客,不是说追求玩物丧志,而是讲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按自己的方式,去度过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