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亲眼目睹了一场家庭纷争时,整颗心都揪成了一团一团的。如果没有像那时候那样,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到这一场闹剧的话,我想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当初叛逆期的自己和父母吵架是个什么样的场面,也永远不会知道,争吵的症结在哪儿。
尽我所能回想起当天的场景,是这样的:
女儿回一趟娘家取水果。一进门,却没有打招呼,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径直就往摆放水果的阳台走去。她的母亲来了,说,拿多些水果去吧,给你老公也送些。
女儿的表情顿时黯了下来,说:老叫我送送送,那边的人都不承认我,还叫我送。
……母亲不语。
之后,女儿不断地絮叨着她在婆家所遭遇的各种不幸。
在女儿的抱怨声中,母亲最终爆发了。
“几次回家都摆一张臭脸!也没叫人!回家是不是就是来气爸妈的!”母亲朝她怒吼,把一旁正在低头玩手机的我吓了一大跳。
女儿辩解道:“不是,妈,我说什么了吗,说什么了吗,本来我只是说水果不要,那边的人也不要。我也没说什么啊,你就说我气你们,真的是奇怪。”话语里带着委屈和恼怒。
母亲的怒气更胜了,声音更大了:“我们劝,你又不听!我们不说话你又说说说,把不好的心情带到家里来干嘛啊!”
年长的母亲对她怒吼着,甚至连不认女儿的狠话都放出来了。女儿委屈地哽咽着。
这场争吵,最终以女儿摔门而去而告终。
我在一旁尴尬地玩着手机,心理不禁黯然。为什么就不能坐下来好好说话呢。
看得出,女儿心里是不好受的。可是她没有想到,她的情绪化表现会给她的父母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只顾着发泄自己糟糕的心情。父母看到自己的子女这么难受,心里自然也不会好受。而女儿不听劝又顶撞的反应,就像是火上浇油,难受演变成恼怒,最后把关系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件事,我仿佛能看得明白。同时,心情又很复杂。很多时候我们都忍不住自己内心想要咆哮的冲动,而对身边的人乱发脾气,肆意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心里都会想着,自己肯定是对的,别人肯定是错的,以此来为自己的行为作辩护。在此之前,没有任何思考,没有考虑对方,也没有考虑后果。
还记得初中时候,那天,天色昏暗,雷雨交加。我和我的母亲大吵了一架。在阴暗的家里,我母亲对我大吼大叫,我也对我母亲大吼大叫,就像两头失控了的狮子般在互相吼叫着。
这是更年期与青春期的猛烈撞击,当时的情景,不堪回首,真的没想到,自己也有如此疯狂和失敬的举动。
情绪,有时真的是一个可怕的事物。它可以一鼓作气,瞬间爆发。它也可以日积月累,越滚越庞大,最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喷发,熊熊火焰,烧之所至。人人都有情绪,人人都想控制。而对于情绪控制,从自己亲眼目睹的家庭闹剧所吸取的教训,我想说两个字,那就是理智。唯有理智,才能战胜情绪。
假如上级给你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让你生气了,别急,先想想,万一你面露愠色或是直接出口,会有什么后果。是得罪上级?还是被人抓住把柄?于你到底有没有好处?想清楚了这些利弊再做行动也不迟,至少你能使自己清楚做这些决定的最终后果会是怎样,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还记得欢乐颂里有一段安迪向樊胜美借钱的情节。当时的安迪对樊胜美的堕落不忍心视而不见,奇点劝说她,借钱只会激化彼此的矛盾,对她半点好处都没有。安迪却说:“我也算过了,如果冒险去劝说,最多是损失一万块钱,可是邻居相见不相识可以承受。反过来说如果真的,帮樊胜美脱离这个困境的话,那也是一种功德。”见安迪想清楚了得失,奇点也不再反对了。
安迪是不忍心看着樊胜美一步步堕落的,然而,在这种在强大的感性力量的驱动下,她还能如此理性地思考,实在不得不佩服。
所以说,情绪控制的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要给自己理智思考的时间。行动前,请先思考。也许刚开始会很难把控,但是没关系,从潜意识,慢慢地转移到行动中,从日常小事开始养成这个习惯,你就会发现,理智对情绪控制的魅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