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王吴芮,作为西汉开国七大异姓诸侯王之一,其人因为对大汉忠诚无二,遂被高帝刘邦赞誉道:“长沙王忠,其定著令。”所以,长沙国便也因此得以一直存在到文帝末年。
应该说,相比北境诸王的各种烂操作,如投降匈奴的韩王信,远走东胡的燕王卢琯,以及被匈奴打的弃城而逃的代王刘仲等,作为大汉最靠南的长沙国,却一改北境颓废之意,一度更是成为了大汉南境最坚实的堡垒。
当然,其中原因自然也有很多,譬如南越的实力远远不如匈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但,这也不能完全否定长沙国对于安定大汉南境的贡献。而说到真正安定大汉南境,自然还是要说长沙国的第一任国主,吴芮。
吴芮与其他汉初异姓诸侯王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其人更多还是作为百越领袖而存在的。所以,这也是刘邦非常看重吴芮的原因之一。毕竟,当年始皇帝南征百越,看似风光,但其背后的各种失败也是人所共知。所以对于百越,刘邦一方面是无力征剿,另一方面也是不想征剿,毕竟征服百越的代价实在太大,何况此时的百越不仅诸侯林立,还有一个相对强势的南越国做后盾,更是远非秦时的百越可比,所以刘邦不到万不得已,对于百越还是以安抚为主。
而刘邦的主要布局也不复杂,就是以长沙国为核心,及吴芮的影响力为旗帜,再用其他手段加强长沙国的军备,从而让其能够代替大汉稳定南境。
当然,刘邦的布局中最关键的还是长沙国,毕竟就算把长沙国打造的再强大,可万一其本身就有异心,那对于大汉来说反而是得不偿失。所以,刘邦的一个办法就是,以封赏为名进一步分化长沙国势力。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封赐列侯的方式,将长沙王吴芮麾下的主要部将变为大汉的部将,由此,就算长沙国有异心,那么这些由曾经长沙国的重要部将所组成的侯国,就算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自主反制长沙国。相反,如果长沙国能一心对抗百越,那么这些侯国也还是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听从长沙国的号令。
所以,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汉九年,刘邦封赐陆梁侯须毋不久之后,又相继在长沙国一带设立了两个侯国。
其中第一个,便是离侯国,而离侯国的国主,为邓弱。
虽然在《史记》中失去了邓弱的相关记载,但是在《汉书》中却补上了这一块:
成帝时,光禄大夫滑堪日旁占验曰:邓弱以长沙将兵侯。《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如上,虽然这记载来源还是存疑,但是再按照《史记》中邓弱的排列顺序来看,应该是有一定可靠性的。而在没有其他记载的情况下,笔者就暂将其作为邓弱的原本记载。
也就是说,邓弱是以长沙国的将军而封侯。显然,长沙国的兵力不会太多,而能以长沙国将封侯,自然其人的地位在长沙国绝非一般人。
而邓弱的具体封侯时间,如下所示:
九年四月戊寅,邓弱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九年四月戊寅日,邓弱受封离侯。
至于邓弱以后的记载,包括邓弱去世的年份,则是完全无考了。
再说同年第二个侯国,也就是义陵侯国,其国主为吴程。
比邓弱好的一点是,他的记载相对要多一点:
以长沙柱国侯,千五百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吴程以长沙柱国的身份,受封为侯。
柱国,应该是类同楚国官制中的上柱国。而楚制中的上柱国又为楚最高武官。所以,长沙国中的这个柱国职位,虽然不一定就是长沙国内最高武将的官职,但也可以说是长沙国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而再看吴程的具体封侯时间:
九年九月丙子,侯吴程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九年九月丙子日,吴程受封义陵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显然,从其封侯时间来看,应该是不如邓弱在长沙国的地位,而再从其食邑数量来看,自然其也应该是长沙国内仅次于邓弱的将领。
换句话说就是,长沙国内当时主要的两大军方领袖,应该就是邓弱和吴程。另外,吴程应该是和长沙王吴芮有亲属关系的,所以吴程可能仅仅是长沙国内宗室将领中最有地位的;而邓弱,应该才是当年长沙王吴芮麾下的第一大将。当然,这里不能算梅鋗,毕竟梅鋗去世的早,且其部属到后期已经算是彻底脱离吴芮麾下了。
而再说吴程的去世时间:
四年,侯种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孝惠帝三年,吴程病逝。其侯国由其子吴种继承。
至于其谥号,目前也是无考了。
总的来说,刘邦通过分别册立长沙国内主要将领为侯的方式,的确是稳定住了长沙国的局势,当然,间接上其实也稳定住了当时的百越地区。
所以,称呼邓弱与吴程为镇南二将,也算是名副其实了。至于那位陆梁侯须毋,他虽然也是听从长沙王的号令,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代表汉庭这一方专门用来监管百越地区的将领。毕竟,百越地区的别名,就是陆梁。
综上,刘邦在以招抚为主的战略规划下,没用一兵一卒,便以长沙王吴芮的影响力和实力进一步稳定住了百越地区。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刘邦的杰出战略部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邦真正满足了当时百越地区各大势力的利益。
所以,这也为之后刘邦彻底平定内乱奠定了基础。正如之后淮南王英布战败后,逃到百越,其虽然与当时的长沙王有亲属关系,但却还是被长沙王派人杀之献给汉庭,从而也算是帮助刘邦解决掉了最后的一个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