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朋友发给我练字的照片,看着草纸上雅致的文字,遂求墨宝一幅。但是,写点什么呢?脑子里突然冒出了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可见我古文童子功的功力)朋友调侃道,都快秋天了,还想着“春眠”。这句诗的好处在于,写过很多遍,看着亲切,还在于读者可以“牵强附会”,有自己的体悟。抛开作者本意,就诗句而言,春眠不一定是春天睡觉,也可以是春秋大梦、美梦、小清新梦,这样一年四季便都可以春眠,梦到憨处被鸟鸣叫醒,然人生难免有暗夜风雨交加之时,心花凋落。世间万物,无不经历磨难,最终泯灭、消散。一枯一荣之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对这句话常作时光易逝、自强不息之解。但细想就会发现,时间没有具体物象,只是我们衡量自己生命的工具。孔夫子这句话,不仅仅是感慨时间。生命万物都处于不停流逝、消亡的状态,而且这种流逝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循环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亦是如此。逝者不舍昼夜,让人觉得万物消亡之快,在宇宙的长河里的确如此,旧的消亡、新的到来又消亡,并且永不停歇。在这样残酷的事实面前追寻个体生命的意义,确实让人失落,甚至可能真的会一无所获。
由于从小被大人拿着鞭子、喂着鸡汤长大,以为的世界规则和真谛都散发着鸡汤味儿。在追寻终极意义的问题上,很遗憾没有任何宗教背景,无法体会到宗教精神的强大力量。比如,在生死问题上,佛教讲究因果沦回,要体会当下一瞬又不沉溺其中。即便它的理论再深奥玄妙,也难以和我科学思维下的理智相抗衡。万物的流逝和消亡没有起始和终点,也没有最初因和最终果,在科学的解释下,没有生命不是走在消亡的路上。
然而,大千世界又是由这些生命构成的,正如河流是由一滴滴水珠汇聚而成。终极意义的追寻只能是美学,将生命的意义看作一种实践美学,在生存实践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世界的奇妙。生命的实践美学不一定是清新优雅的,还有悲壮、勇敢。当然,平凡、庸俗、甚至邪恶也是生命的状态,我们不能逃避人性的恶,但这是道德要解决的问题。趁我们还享有生命,唯一的意义就是沉浸其中,将生命当作一种实践美,感受整个生命过程,唱一首生命的赞歌。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夫子慨叹的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在茫茫宇宙,万物都是渺小的,念天地之悠悠,独自怆然。万物流失不舍昼夜,短暂的生命更应该珍惜当下,不舍昼夜。孔夫子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他择天下英才、因材施教,是教师的典范;更重要的是,他哲思深广,留给后人无尽精神财富,读之茅塞顿开。难怪有人发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慨叹!
一枯一荣,逝者如斯。用嬛嬛娘娘的台词来说吧,“容易莫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