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是这样的,先看的《呼兰河传》,再看许鞍华导的《黄金时代》。
先说《呼兰河传》吧。作为亚马逊里一本免费书下载来的,一章下来,感觉就只有两个字,惊艳。
看完后却只觉得太短,太短了,就这样戛然而止。像她的生命一样。书还没看到一半时,就生出一番慨叹,原来人们说的天才,才华,就是这样的。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的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电影把这段放在了结尾,在她去世以后。《呼兰河传》把它放在第一章末,作为呼兰城的序幕。从自己的角度来说,书里看到时只有文字字面上的那种通电,但是当它在电影最后出现的时候,那一瞬,就觉得自己懂了。虽然无用。
呼兰城里的许多人和事是现在的我们匪夷所思的,虽然隐隐知道在我们生活的这片辽阔大地里,曾经或者现在都还存在着那种我找不到词来形容的令人十万分愤慨的事。
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的王大姐,“我”的家人和呼兰城的人,若不是她写出来,恐怕以后就真的不会有人知道这些人和事的存在了。但要是你问我,就算不知道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生活依旧继续。我无言以对。
“1941年,萧红在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其他中国作家们,大都在写战时报道文学,短文,戏剧,或者抗战小说,《呼兰河传》不合当时抗战民众的要求。”
“几十年的时光无情地流逝过去,当我们远离了满目疮痍战乱的中国,人们忽然发现萧红的《呼兰河传》,像一朵不死的花朵,深藏在历史深处。”
“正是她这种逆向性自主选择,才注定了萧红,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是在看完书以后,除却了纯文学角度上的审美外,从电影里得知的这本书在当时大背景下的意义。感觉又不一样了。就是突然有些明白了,朋友让她一起去延安,她老说,我不懂政治的,很外行。我只想写作。
再分享一句书里的话吧。
“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他们也不怎样积极的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的平板的,无怨无尤的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再来说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之前老是把它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混在一起。对于“黄金时代”的解释,出现在萧红生活在日本的时候,她说,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没有经济上的一点儿压迫,这真是自己的黄金时代。
但她书里还有一句话也提到了黄金时代,她说,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这句话可以说是她的人生圭臬,也可以说是她一生舛命运的根源。
许广平先生在看《商世街》的时候说,她这么会写饥寒和贫穷,饥寒和贫穷谁不晓得呢,可没人像她写得这么触目惊心。
对,就是触目惊心,写任何事好像都是这样,不给人转圜的余地,接着又用最平和的方式告诉你,事情是这样的,然后她转身便走了。
电影很慢,很静,人不静下来可能很难看得下去,将近三个小时。它刚出来的时候,高二吧,记得当时看了两三遍开头都没继续下去,像《情书》一样。其实也像缘分一样,有些东西,时间不到,你是走不进去的。突然庆幸当时没看。
它的画面一帧一帧,也是极美的。
将时间空间错开来剪,打破时间线和空间维度,自述和他述穿插。用这样一种复杂的方式将萧红的半生铺陈开来。要把每个逻辑和画面衔接起来,还是挺费脑的。
电影开头很快,很快交代她被抛弃的背景,几经辗转,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的身边。很快,就像知道自己生命短暂似的。回头来看,端倪其实从这里就开始显现了,只是主角和观众都还不察罢了。但这只是开始。
其实至少从电影来看,是真的如萧军说的那般:“我一直很重视她的创作才能,但是她也少不了我的帮助。”
萧军刚认识她时,向朋友介绍都是“这是张乃莹”,后来,自己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开始,直接说“萧红”,大家都懂。给人一种感觉她是从和他在一起以后才开始以“萧红”出名的。
客观地说,萧军对萧红间接的帮助肯定是有的,结交的朋友,两人之间的情感,都是她创作的源泉。且他自己也曾说过,萧红也问过,他到底是喜欢自己还是喜欢自己的才华这样的问题,他很直接的说是她的才华。
也是,当看到一个被抛弃的欠下旅馆六百元钱的落魄孕妇,能够这么轻易的喜欢上,说看上的是她的才华,一点也不为过。
“在创作上,萧红比你高,萧红写的人物都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人物的是喜是悲,我们都能感同身受,好像就活在我们身边一样。你呢,写得比她深刻,但是可以看出来,你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刻苦和努力,来达到艺术的高度。萧红,是靠自己的感受还有天才在创作,这点是很难得的。”
朋友这样的一段话,让此时和萧红同床共枕的萧军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可能也是后来成为他不忠的理由,萧红去日本的理由,两人感情出现罅隙直至永远分开的理由。但这句对于萧红才华的描写,真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我想,在一起的时候,爱肯定是真的爱的。萧军把自己的衣服吃食朋友什么的全部都和她分享,真的是倾其所有。
电影初始有对两人相处的大量细节描写,像是最寻常的热恋一般,如胶似漆,萧红一句“鞋带断了”,萧军便去旁边找来一块石头将自己的鞋带割出一部分为她系上。她自然也是毫无保留,全身心依赖。
就是不知道,某个瞬间,突然就变了。或许这才是自然的。萧红活到三十一岁就死了,像丁玲说的那样,知道她肯定是活不长的。萧军和萧红分开没多久就结婚了,和妻子相伴到老,孕有8个子女。当时就在想,为什么你们两个不可以,不可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像钱钟书和杨绛那样。想了一下,又觉得不行。不行的,性格不同,境遇不同,怎么能一样。
看到端木这么自然地上了去重庆的船,留下她一个孕妇在快失守的武汉的时候,以为萧红又要再一次遭受被抛弃。
实在就忍不住了,暂停了电影,去写下笔记,一次又一次,从一个人的身边跌到另一个人的身边,谁在身边都能当救命稻草似的抓住。每个人抛弃她都有充分的理由。她像是陷入了命运的咒区,不管怎么挣都挣不开。但她似乎也没想过去挣。随波逐流,让所有人在她生命里留下痕迹又干脆离开。雁过无痕。
在他们眼里,她像是一望无底的深渊。
其实不管是《色戒》,《晚秋》,还是《黄金时代》,汤唯那种特有的气质还是被钉在那里,怎么拔都拔不掉的。但是看萧红的时候,突然会想到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女人不哭》里的那个和贾乃亮演情侣的不良少女的汤唯。有的时候萧红身上的那股子率真和活泼劲儿和她有点相似。
骆宾基出现在电影快结束的部分,却是到最后唯一一个让自己真正感受到爱上萧红的那个人。也有可能是因为他出现在最后吧……
他的出现有点像《情人》开头那段经典的话: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缠绵病榻,和丈夫争吵却又只能依靠他,是在这样的狼狈下相识。最后得知萧红是一个人死在医院里时,他吃糖的那一幕真的让人无法忘记,那种似乎是超越了生死的懊悔与悲痛贯穿了他整个人。后来看演员表才知道他是黄轩,居然一点都没认出来,从某种角度来说,也算是他对这个角色成功塑造的体现吧。就突然有些理解舍友为什么那么迷他了……
最后再说说萧红这个人。除了文学上的造诣成就,她的个人经历,尤其是情感经历,从电影看来,在当时来说足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
所以那天在西西弗书店里突然和F说到萧红的时候,她说,萧红?就是那个绯闻很多的作家?我点点头,只能说,是她。突然就想到在房间里,萧红拖着病身躺在床上,和骆宾基说到,我在想,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这样的洞明也是令人心酸。
写这些的时候,是在看完电影以后马上写的。没有去搜任何一点资料,全凭《呼兰河传》和《黄金时代》。生怕一去看别的任何影评或者什么记载,自己会被动摇,就不能一鼓作气写下来了。写完后再去看,果然有说到电影的某些情节或者传递出来的信息情感是不符事实的。虽然现在自己还没看过她的其他作品,没有能力辨别真伪,但还是想说,就先写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