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一句话:“这个宇宙只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在我的左胸膛中跳动。”这个自我中心的极致,给我的感受是无比的自信,同时也生起了警惕——这样的人是不是极度自私的,如果他是太阳,那他的光芒应该会灼伤很多人吧。然而自我中心却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所有人,认为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也应该是别人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这个宇宙便是自己看到的宇宙。
今天有位老师告诉我,我的一位学生是同性恋,这位老师也是好心,说和学生谈了挺久,和她说以后她还是要嫁人的,这样下去怎么办。我对这位老师表示了感谢,但是对她的观点持有保留观点。至少一点,对于女孩子就是要嫁人的这句,就是被社会文化浸透了的思想,没有看到现实中并非如此。而且这是私事,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和意志力,性向的问题真是个不重要的问题。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感情和欲望,真的不受社会习俗所指引的,而且也并非遵循社会习俗就一定是对的道路。
学了心理学之后,对自我中心思维的识别是我感到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往往隐藏在直觉思维之中,也就是自动思维,很难觉察。特别是自以为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模式依旧没有跳出自己的眼界,形成了“替别人做主”的习惯。很简单的例子,我朝家长对孩子的期待管控与担忧,便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控制孩子的未来。有个亲友家的小哥,记得小时候画的一手好画,小学时候攒下零用钱买的航模精心拼搭,让我当时羡慕不已。结果后来听说他的父亲非逼着他学小提琴,将他亲手搭好的模型全部摔碎,那个时候我似乎就感受到了,小哥的心应该随着航模一起碎了。这位父亲用自己的视角看到了学小提琴的好处,也可以说是站在了“我是为了你好”的道德制高点,又选择了如此暴力的方式,从此父子渐行渐远,也是意料之中。
曾经恐惧上台表演和当众说话,“聚光灯效应”在我身上非常明显的体现,似乎也是学了心理学之后,自我感觉脸皮越来越厚,上课的时候、讲话的时候,开始更多的将自己代入为听众,有低头玩手机的听众,有奋笔疾书的听众,有神游的听众,真正去听的没几个,但是作为真正去听的听众,我想听到的是什么,除了所谓的“干货”之外,还需要有好玩的“段子”,更多的是,自己真实体会的东西,而非照本宣科的东西。于是也越来越自如,越来越熟练,用熟练去对抗,发现自然就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而别人是否注意到,注意的评价好坏便不重要了,开始享受分享自己的真实体会的过程,而不去关注别人对这个体会反应,这个时候,聚光灯效应就渐渐的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