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走了也快一年多了。每当想起他们时,总会戳中了我的泪点,眼眶湿润。他们都是在耄耋之年相继过世的。应该都算是长寿的。在这之前从没有想过至亲会如何的离开我们,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每天仿佛都沐浴在阳光里,真的当暴风雨来临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觉得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很脆弱和无助。
爷爷奶奶都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生人,爷爷属猪,奶奶属牛,他们是封建思想下的历史产物,父母早早的给他们订了娃娃亲,两人携手一起度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想来那时候的家庭很多都是这样具有普遍性的。
奶奶和爷爷一生共养育了四个子女,他们长大后有做公务员的、有做老师的、也有做村支书记的。对于像她们这样不认字的老一辈的人来讲,这样的成就是很难能可贵的。爷爷奶奶一生吃了不少的苦,借用小品里宋丹丹老师的一席话: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跨越新世纪,是对他们一生最好的诠释。
小时候的我,一直觉得兄弟姐妹多是很幸福快乐的一件事情,直到我长大成家以后才真正了解了,拉扯大一个孩子是有多么的不容易,后来了解了爷爷奶奶的经历之后,更觉得自惭形秽不值得一提了。
爷爷奶奶是最典型的普通农民,没有文化,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打理着自己的田地。仅仅这样还不足以维持一家几口人的生计,每天爷爷还要起早贪黑去给人做苦力,搬运工,奶奶在家织布贩履,去卖钱,就这么辛苦的把几个子女养大实属不易。在那个干农活讲究公分的年代里,家里的男人是最主要的劳动力,我爸和我大伯也不例外,因为是最大的两个孩子,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承担起了家庭干农活的重担,兄弟俩经常去挑着稻谷等一些农作物去集市卖,仅仅是为了微薄的几分钱,所以小时候爸爸一直教育我们要爱惜粮食不能浪费,告诉我们他们小时候有多苦的现状。
在那个贫困年代,能吃饱肚子是最让人幸福的事情,奶奶偶然说起的一件小事将我带入这特别的年代: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短缺,看着面黄肌瘦的孩子们说,妈妈我好饿啊,她心疼的整晚睡不着觉,怎么办?孩子们在长身体啊,地里的庄稼都没有了,她就挑了些野菜给孩子们煮菜吃,猪饲料做成的饃和饼,而自己只能啃啃树叶和草根。平时省吃俭用下来,总会给孩子们添置些衣服和裤子,而自己的衣服却满是补丁。彼此的中国农村到处都是像这一片贫穷的气息。
时间到了五六十年代,参军入伍是很好的出路,爸爸和大伯也一样,因为部队里可以吃饱穿暖,还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年轻人向往的地方,但当他们将想法告诉父母时,遭到了父母严厉的训斥,爷爷奶奶认为,他们走了家里没了劳动力谁来照顾这个家、谁来照顾年幼的弟妹,他们都还在襁褓里,所以坚决的反对。最后爸爸和大伯用当时看来很极端的方式绝食来对抗父母,后来还是奶奶心软同意了,做娘的怎么忍心自己的孩子挨饿呢。
就这样他们踏出了农门,走出了一条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道路。大伯来到福建一个海岛当起了海军,凭着自己的勤奋、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干部,几年后转业分配到上海公安交通处当了一名交警,从小民警做起一步步做到了一个区域的大队长,直至退休。而我爸呢,来到上海消防部队,也是凭着自己能吃苦,体能好的条件当上了班长,队长、最后成为支队长,转业后成为国企的一名中层干部。
可以说,在他们那个特定的年代,我爸他们是幸运的,如果没有母亲的放手,成全不了他们的今天。那个年代像我爸一样的同龄人,很多都是因为家庭原因没有走出农门,而埋没了青春年华,因为家庭的重担太需要这样的劳动力了,而奶奶的高瞻远瞩很难说是因为她的远见,我想更多的是因为这份沉甸甸的母爱所焕发的,但她肯定没有想到她当初所做出的无奈之举,却造就了孩子们锦绣的前程。
从我记事起的80年代开始,爷爷奶奶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以前破旧的三间大瓦房,进行了返修,兄弟几个事业有成也成家独立了,各自建起了几层小楼。爷爷奶奶也终于可以过上儿孙绕膝天伦之乐的生活了,每逢寒暑假,堂哥、我、堂妹、小表妹,四个小家伙整天缠绕着两个老人嘻笑打闹,他们满脸褶皱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脸,对于隔辈的疼爱溢于言表。有好吃的好玩的,甚至于零花钱,他俩总是毫不吝啬的给我们,而我因为乖巧,自然得到了他们更多的怜爱,这段记忆也是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我想也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吧!
2011年的一天,奶奶在一次的骨折之后,彻底地躺在床上了,这一躺就是四年,直到她临终前都没有起来过。如果说奶奶的去世,我们已经有点心里准备了,但爷爷的过世真的让我们错愕不已,身体原本一直硬朗的他,因为一次脑梗的头晕,突然发生摔倒,结果再也没有起来过,在医院里堂妹们还见到他清醒时的谈话,而当我见到他时,他已经插上氧气罐、血压仪认不出我了,这件事也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也让我真正的意识到古人所说的,子欲养而亲不待。在亲人的有生之年,好好的孝顺他们,比他们走之后哭哭啼啼来的更有意义。此刻耳畔仿佛听见奶奶曾对我说的,好像她和爷爷一生的写照:“”猪配牛,一生不忧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