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3 大同 星期四 多云(8℃/-7℃)
(简书日更198天/总日更884天)
一直以来都偏爱读工具书,里面的道理总是直接而又明了。很厌烦这种名著,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种说不出的沉重,可能这也是逃避吧,让毫无感情的自己,去避免感情的触动。
时间久了,反而越发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也不喜欢感受外界的变化,发现外界不同的风景,也就更加难以下笔,无法写物,也无法写人,更无法写情,所以还是得走出去,主动接触,经历和发现才是肚子里的墨水,才是笔下的文字。
事情没有做成的人老有这类根据不充分的信念;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
别人吃到了葡萄,自己没吃着(客观吃不到或者不想吃),那葡萄大抵是酸的……自己心心念念想要做的事情,没能成行,葡萄大抵就是甜的,时不时在念想里撒一波糖,诱惑着自己。
因而大多数人都在幻想一种“美好”,这种美好都不太真实,属于一种未知。常常会在休憩闲谈时幻想这种未知的美,这种蠢蠢欲动的美,或者是异想天开的美。很难再去想象也无法接受这种“美好”,其实也是其他人正在经历的“苦难”,我们无法与他人感同身受,也正如一堵墙一样,永远未知,永远期待。
就像歌里唱的一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生活总是这样,越是迫切的想要,就越是得不到,越是毫无需求的不要,却总是能遇到。世间上的事,总不能尽如人意,它虽捉弄你,反而令人甘之如饴,难以忘怀。这边是人性的弱点:对拥有的三心二意,对失去的耿耿于怀,对得不到的蠢蠢欲动。
而在现实世界里,没成就是失败,不存在假如做了就会好,所谓预设立场,都是一场自欺,所以做什么事都别回头,就向前走,没做成的事情,错过的风景和人,不用感到太过于惋惜,属于你的正在来的路上。无论人生上到那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
我乘第三次印刷的机会,修订了一些文字。有两处多年蒙混过去的讹误,是这本书的德译者莫妮克(Monika Motsch)博士发觉的。
在写文时总是会畏手畏脚,想要尽力做到完美,却总是高估自己,反而过得很累,写出的文章也不尽如人意,就像如此伟大的作家也会在数次修订中更改自己的错误,所以一味的完美不过是对自己的苦苦相逼和精神内耗,先把事情完成,在发展的过程中再去精益求精,才是正常的发展规律。
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在上学时分外喜欢这种辞藻华丽,宛如美景就在眼前的景色描写,觉得那一定是个特殊的景色,才能令作者印象深刻,现在看来,美景并不稀奇,也会常常出现,反而是因为作者的存在,发现了美,才是使得这一时的美景被记忆,所以美景并不值得被赞美,被赞美的反而是发现美景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