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鉴赏,慢慢进入了第三种文体的鉴赏:小说。在这之前,和同学们鉴赏了散文和诗歌。
散文,我们鉴赏的作家是林徽因。林徽因是民国时期的才女,其实不仅仅是她的作品,民国很多文人志士的作品都值得我们去鉴赏。
民国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人们在那个时期的语言表达既延续了古汉语的表达又开启了白话文的表达,这么整合起来文字就显得非常饱满,富有韵味。
我已经是80年代出生的人了,加上地域环境不以文学为主,以经济、贸易为主,在这种环境里成长,对汉字博大精深的底蕴是极其缺乏的。作为一名作者,我深知自己在汉语运用方面的不足。陪伴学员们鉴赏三种文体,其实也是我自己的一种整合。由于我对民国时期的文人志士的文字越来越感受到它们富有时代的特色和不可取代的地位,我做了一个合集。这一集是我喜欢的民国男作家们,下一集再写写民国女作家们。
民国五位文坛大师
No. 1 余光中
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
祖籍福建永春,出生江苏省南京市,后居台湾。
为什么要把余老放在第一位来和大家分享呢?
是我在整理民国文人志士的时候,发现余老的作品有一种女性的细腻,他特别多情。
他的文笔有一股柔中带刚,刚中带慧的气质。他是个高产的作家,一生共出版了诗集21部,散文集11部,评论集5部,翻译集13部,共计40余部作品。
他的作品自称为“四度空间”,即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四个领域,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他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我膜拜这样的作家,有一种融会贯通之感。
我喜欢他的散文也喜欢他的诗。散文,眼之所及仿佛不是汉字,而是乐谱,因为他擅长用叠字,两两或四四这样排列开来,描述细腻,富有音律,读着仿佛进入一首乐曲,集合了文字与音乐艺术为一体。
下面是我很喜欢的作品《听听那冷雨》的选段,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他乐谱式的写作方式: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他的诗歌,最出名的莫过于那首《乡愁》了,被纳入我们的语文课本,作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思乡之情的经典名作。但你如果见过他给妻子范我存的情诗,那又是另一种情:爱情。当爱情以诗歌的方式出现,真是让人酥酥又麻麻啊。不禁感叹:会写诗的人,谈情说爱都和常人不一样啊。
他的妻子范我存(这名字好特别)是他远房亲戚,他们一见钟情,但由于女方身体不好,双方结合时受到长辈的阻拦,但最终他们坚定地走到了一起。他后来在《四月,在古战场》一文描述他的爱人:
“一朵瘦瘦的水仙,嫋娜飘逸,羞赧而闪烁,苍白而瘦弱,抵抗着令人早熟的肺病,梦想着文学与爱情,无依无助,孤注一掷地向我走来。”
短短一句话,把范我存描绘得灵动又形象,还有一种天造地设的缘分在某个瞬间开启了。
余光中和夫人范我存的爱情一直被人津津乐道,赤诚的爱,永恒的相守,一直到白头偕老。听说,除了文字,年轻的余光中,在那段炙热的爱情时期,曾用一柄小刀,在厦门街自家院子里的枫树干上,刻下“YLM”三个英文字首,Y代表余,L是爱,M是咪咪,因为范我存的小名叫咪咪。他那些随手写出来的情诗,真的难以想象,到底是多爱一个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呢?下面大家欣赏一下:
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
我余光中都是你。
你的眼睛可真好看,
里面有晴雨,日月、
山川,江河、
云雾,花鸟,
但我的眼睛更好看,
因为我的眼里有你。
若逢新雪初霁,
满月当空。
下面平铺着皓影,
上面流转着亮银,
而你带着笑向我走来,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
如此的文笔,如此的爱情,如此的相濡以沫,到现在都是一段源远流长的佳话。查找资料时才发现,他的夫人范我存去年才去世,原来故事的主角并没有离我们有多远呢。我想,如果他们俩的书信可以公开,那也是现代文学界的一份瑰宝啊。愿两老在天堂再续前缘。
No. 2 朱光潜
1897年10月14日—1986年3月6日
今安徽枞阳县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喜欢朱先生,是从读了他的《谈美》开始的。那时我为了给社群里的朋友们分享生活美学,需要找一些文献来了解如何去谈论“美”这个字,便搜索到了朱先生这部作品。获得非常大的共鸣,书中对美的阐述,有物质层面的,有心理层面的,也有灵性层面的。
除了《谈美》,朱光潜还写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些信不管是你还是我,读着都像是他专门为你而写的。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啊!我们每个人未必有这样有学识的祖上,能有长辈给我们循循善诱,读着这些有识之士的作品,就好像家中有一位智慧、有学识的长者在给我们传承他毕生的研究和心血。这是一份给每个年轻人的精神遗产。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是朱自清给作的序,大家都知道朱自清也是民国时期不可多得的文人之一,稍后也会介绍他。他摘选的一段话,让我读着有种想到浩瀚宇宙中与朱先生喊话、交谈的冲动: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过去一样漆黑的未来。
短短一段话,不仅导出了过往思想家艺术家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也激励我们成为这个时代的思想家、艺术家,因为美是能引领人类发展和呈现作为人最本质和最宝贵的一面。在《谈美》一书中,他对美的诠释有三个层面:
美的本质:心与物的关系
他认为,美既不在物,也不在心,而是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他提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这种关系并非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而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美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明白美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心灵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美的来源:心灵的创造
他说,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这一观点与许多传统美学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它让我们意识到美并非仅仅存在于外在事物中,而是需要人们用心去发现和创造。这种创造并非无中生有,而是需要人们在观察和体验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情感和理解力,将事物的形象转化为心中的意象,进而形成美感。
美的意义: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这也是我最为认可和动容的一个意义,他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在实用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这一观点让我们意识到美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还能够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价值,从而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
他的著作,文笔有一种哲学性的感悟,可以从中获得对美、对生活、对人的本质的深刻体悟。从他文笔中我们汲取了思想,而思想塑造了我们的人格。
No. 3 宗白华
1897年12月15日—1986年12月20日
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1920年赴德国留学
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
得知宗白华先生也是当时寻找美学书籍时发现的,他的《美学散步》和朱光潜的《谈美》是一起买回来的。这两本书在美学鉴赏上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和共鸣。
《美学散步》的创作背景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密切相关。当时,人们从长期压抑中解放出来,表现出强烈的对美的诉求。这本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旨在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需求。在《美学散步》里,还真的就像沉浸在美之中,可以涉猎关于美的方方方面:绘画、音乐、文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道、佛等美学。
宗白华认为美是介于真和善之间的一种活动,既突出了美的独立价值,又强调了它与真和善的天然联系。他从心灵创造的层面去阐释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意义,开掘出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论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他还将艺术意境与人格修养结合起来考察,通过审美意境分析,反观中华民族的心灵历史,构建新的审美心灵和人格精神的宗旨。
他的文笔干净、清灵、深远,能够把很多抽象概念阐述得具体。在《美学散步》里,随手一番任何一页都能让人安静下来,好像他温暖的手拉着我们的手,一起走在探寻美的路途上。下面是关于《空灵》一次的描述: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绝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中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
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
王羲之云:
在山阴道上行,
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读宗白华先生的文字,觉得每一句都有营养,每一句都富含它有效的信息,对我们陶冶情操,如何审美有非常大的帮助。
No. 4 朱自清
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父定居扬州。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大家对朱自清的认知想必从我们语文课本里那篇《背影》开始的。那时我读小学,赏析这篇文章的时候尚未读懂那种父亲老去,父爱如山,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话题,现在已到了不惑之年,再重读这篇文章,他描述父亲去买橘子那一段,真是写出了多少人父亲的形象啊,大家也来重温一下吧: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这篇的文风还是挺平实的,就像你我在叙述自己的故事,他还有一篇《荷塘月色》,文风更加小家碧玉一些,也有另一番味道,两种结合在一起,我觉得有某种平衡,那种平衡感就像是面包和爱情,不时可以切换一下。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两个段落: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一段颇让我想起李娟在写自己孤独的时候说的那句话“世界与我无关”。读朱自清有一种邻家大哥哥的感觉,质朴又随和,却写出了很多平常百姓的心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语文课本上,他的作品是屹立不倒的原因吧。
No. 5 沈从文
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
湖南凤凰县人
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沈从文先生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一生创作了24部小说,10部散文集,还有5部历史文物的学术研究书籍。大家熟知的小说《边城》在我国的文学界有非常高的地位,我阅读它的时候,有一种阅读海明威的感觉。沈老师这部作品的语言精练,用词典雅又准确,有一种非常接近大地的亲切感,读着仿佛能够闻到泥土的清香,甚至感觉是自己的哥哥、父亲、或者爷爷在口述一个故事,非常能够拉近读者的距离。读着它的开篇,我便爱上了: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小溪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儿,一只黄狗。
这段文字虽然简单,却让我读出很多味道,也像电影拉开帷幕时的远近镜头。远镜头在高空俯瞰,越过山峦,延伸至道路,平移到小城,再回到不高不低地捕捉整条小溪,最后特写落在小塔下方那户人家。那会儿老人在吸着旱烟,女孩和黄狗在一旁玩耍......
简单的文字也如此让人产生画面感啊。一般来说小说的开头就定了一部小说的叙事基调,这段文字就有这样的功能。它开篇就有非常显著的地域性,也让人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为何只有老人和女孩、黄狗?女孩的父母呢?那么故事就有了。
下面还有一段描写这个女孩的文字,也特别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自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做成随时都可以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前面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他的散文也写得特别好,他写过一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语言也非常典雅:
年纪六岁七岁时节,私塾在我看来实在是个最无意思的地方。我不能忍受那个逼窄的天地,无论如何总得想出方法到学校以外的日光下去生活。大六月里与一些同街比邻的坏小子,把书篮用草标各作下了一个记号,搁在本街土地堂的木偶身背后,就撒着手与他们到城外去,攒入高可及身的禾林里,捕捉禾穗上的蚱蜢,虽肩背为烈日所烤炙,也毫不在意。耳朵中只听到各处蚱蜢振翅的声音,全个心思只顾去追逐那种绿色黄色跳跃伶便的小生物。到后看看所得来的东西已尽够一顿午餐了,方到河滩边去洗濯,拾些干草枯枝,用野火来烧烤蚱蜢,把这些东西当饭吃。直到这些小生物完全吃尽后,大家于是脱光了身子,用大石压着衣裤,各自从悬崖高处向河水中跃去。就这样泡在河水里,一直到晚方回家去,挨一顿不可避免的痛打。有时正在绿油油禾田中活动,有时正泡在水里,六月里照例的行雨来了,大的雨点夹着吓人的霹雳同时来到,各人匆匆忙忙逃到路坎旁废碾坊下或大树下去躲避,雨落得久一点,一时不能停止,我必一面望着河面的水泡,或树枝上反光的叶片,想起许多事情。
其实民国时期还有很多很多文人志士,例如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等等,我在选择分享出来的文人,一是在文学文笔、美学探究上有一定造诣,二是在人品和思想上和我有一定共鸣。有些作者的思想我不能苟同,所以就没分享出来。一个作家,文笔和思想是同等重要的。
如我的分享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写作上的推动,那是我莫大的荣幸。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