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道雾都孤儿的故事已经很久了,小时候就看过几眼根据原著改编而成的电影,一个幼小贫苦的孩子形象一直都未曾忘记。
枯坐在泰国孤儿院看这本《雾都孤儿》很应景,书中描述的主角奥利弗是一名孤儿,现实接触到的孩子也都被家长抛弃。心说在比较特别的地方读这本书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因此开始浏览狄更斯的这部长篇小说。
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按照国内翻译作品的一贯风格,本书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繁华下的贫穷和不幸云云。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当时西欧确实存在许多社会问题,但如果对比同时期的天朝,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万恶之余也有那么一两处闪光点,比如产生比较好的文学作品。
文字狱那时正在天朝流行,这是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这也是世界历史罕见,万马齐喑、不得发声的时代,当年英国统治者没有把狄更斯送进监狱,任由此书流传已经彰显出那是个比较自由的时代。
以前高中上历史课,老师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下来没有中断历史的国家,听后很是自豪了一段时间。如今觉得延续不断的历史是以牺牲自由思想为代价,传承的同时也包含了腐朽和守旧,自豪感顿时减少了许多。
百岁老人巴金躺在ICU病床上全身被插满管子,他说长寿对他是一种惩罚。可是,他自己已经没有选择的权利,明白活着主要不是为自己而活,哪怕是惩罚也不得不承受。
凡事都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有利也有弊。
2、
作品前半部分着重介绍了奥利弗悲惨的境遇,在孤儿院里挣扎了9年,先是碰到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牧师助理,侥幸没有被饿死。
孤儿院将小奥利弗送到棺材店老板那儿当学徒。难以忍受的饥饿、贫困和侮辱,迫使奥利佛逃到伦敦。
逃到伦敦的奥利弗并没有找到光明,被迫无奈当了扒手。他曾被富有的布莱罗先生收留,不幸让小扒手发现又被捉回到贼窝......
怀着忐忑纠结的心情跟随着奥利弗从一个火坑跳出来再进入另外一个陷阱,前方毫无希望可言,有的只是自身对宿命的无能为力,被人掌控等待着命运的捉弄。
3、
随着人物的陆续出场,奥利弗在一次被胁迫的行窃中负伤,好心的主人梅丽夫人及其养女罗斯小姐收留并庇护了他。无巧不成书,这位罗斯小姐正是奥利弗的姨妈,但双方都不知情。
奥利弗终于时来运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温馨的时光。
惦记奥利弗遗产的同父异母兄弟想将奥利弗引入歧途,女贼南希见义勇为,同情奥利弗的遭遇,冒生命危险,偷偷找到罗斯小姐,向她报告了这一切。为一个恶魔团伙的覆灭奠定了基础。
4、
结局是老套的大团圆式。
中国古代二流小说基本都是如此老套的结局,最终坏人受到严惩,好人得到好报,从此迈向幸福美满的生活,比如小说里的罗斯小姐。
西方小说以小团圆式的结局居多,圆满中包含着缺陷,比如男女主角终成眷属的同时男主角已终身残疾,又或者大家在冬季围坐在火炉前烤火......
在对大团圆结局嗤之以鼻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在没有更好的结局时,大团圆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部小说很多情节都笼罩在黑暗中,生活已经太苦了,除了人性善良的光辉形象外,有一个幸福的结尾并不算太坏。
5、
小说塑造两个重要的女性物南希和罗斯,盗亦有道的南希给我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而以罗斯的性格来看,她的美满生活并不一定在现实生活中实现。
南希为什么有两种性格?她在很小的年纪就跟着坏人当贼,在贼窝多年的生活让她慢慢对贼产生了依赖感,这也是一种习惯性,南希本可以逃跑,罗斯小姐也问过多次她要不要去国外开始新生活,不过南希都放弃了。
不懂变通,苦了的就是自己,对于很多女人来说,只要和自己发生过性关系,无论这个男人值不得继续爱,无论这个男人所做之事多么不堪,甚至是贼和严重家暴倾向,都在尽力照顾他而难以割舍,不能自拔。
自己没有错的时候,就不要将降临在自己不能左右的伤害,再变本加厉伤害自己。
同时一无所有的南希姑娘又展现出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最终挽救了奥利弗,她仍可以选择浪女回头金不换?前提是自己想从困局中走出来。
敢于从心理“舒适区”走出来,从人类进化角度来讲,人们对不确定的事物有着本能的排斥,甚至心存恐惧,可惜她并没有从束缚自己的无形枷锁中解脱出来,几乎也就注定了她被灭口的结局。
整部小说除了南希姑娘外,其他人物形象几乎都是非黑即白,没有展示出太多人性的复杂性,大概也是这部小说美中不足之处。
行一推荐指数: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