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 周五
1、缺课
周一早晨6点,开车送孩子上学,有两个陌生电话打过来。车技不好,不敢接,等到校停好车之后才发现是两个家长给孩子请假。一个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去看医生,家长直接说要给孩子请几天假,至于几天,也没说,我不了解具体情况,也不好问;一个是肚子疼,家长去门诊给取点药,稍晚一点到。人吃五谷杂粮,生病是不可预料之事,在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今天,毫无疑问,请假看病是天经地义的。
不同的是,肚子疼的那个孩子吃了点药,在早自习一节课后到校,中午时间,家长不放心,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询问孩子的近况,我赶紧回复,孩子好多了,务必请家长放心。
急性阑尾炎的孩子自此没了音信,不知道病好了没,电话打不通,作业也没做过,也不知这一周是怎么过来的。英语已经上完了一个单元,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也按计划进行了新课。现在是初二上学期的新授课阶段,用一句“耽误不起”来解释并不过分。我并不能够确切知道一周时间的缺课对孩子未来有什么影响,只是感觉很可惜。可惜了一周的集体活动,可惜了一周的新授课知识,可惜了一周的自主成长。短时间看,影响不大,长时间看,影响深远。孩子缺的不是课,而是按时上学的好习惯,缺的是一个孩子正常的学校生活,缺的是一份挑战困难的毅力与品质培养的机会。当然,作为成年人,我们不提倡带病坚持工作,作为学生,我们更不提倡带病坚持学习。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曾经班里有个男孩,每次不想上课的时候,捂着肚子,一副难受撑不住的样子让人感觉必须要立马去看医生。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孩子每次生病都是联系姥姥,而不是妈妈,并且,频繁的请病假,职业的责任感迫使我询问妈妈并委婉表达需要分一点爱给这个留守儿童;同时,最好带孩子去大医院做个全面的体检。妈妈这才开始向我倒苦水:已经带孩子去过多家大型医院找过各种大夫,各种检查也都做了,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后来细细琢磨这孩子,研究他的各种表现,找了一个词,“戏精”。只要想偷逃学,就拿生病作幌子且屡试不爽。孩子们的“敢想敢做”,脑洞大开,让我们这些正常思维的家长和老师应接不暇。当这孩子发现家校联手再无漏洞之后,再也没有请过一次病假。
作为老师,我们不是不相信孩子,但当我们相信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的时候,还要再多琢磨一下。毕竟,孩子正处于“作”的年龄,而只有我们家长和老师足够的睿智,才会更大程度上抑制他们的“作”。
2、自我管理
部分学生的自我管理在本周有了一定的效果。家长会开完之后,洋洋的爸爸认识到了自己身为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主动把孩子从奶奶家带回自己家,自己亲自管理孩子,不再图省劲依靠隔代的养育。和孩子在一起的好处就是,父女之间的感情有了改善,洋洋九月份的懒懒散散、得过且过变为10月份的认认真真上课,好好写作业,李老师反应孩子如同换了一个人,阳光、上进、有目标;
柳姑娘的进步也非常明显,爱说闲话、爱管闲事的毛病改掉了不少,破罐子破摔的现象没有了,看老师的眼光柔和了很多,也有了一定的色彩,开始读书,写笔记,甚至几次都能够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
小企这次考试成绩特别差,我与家长的一次次聊,一次次的沟通,加上这次成绩降低导致的刺激,这孩子从家长会之后有了一定的改善,上课开始嘟嘟囔囔的记,也举手发言,上课打盹,下课胡闹的现象有所减少。
琦这孩子是一个典型的理科脑子,曾经追着物理老师三次问同一个问题,数学付老师说这孩子数学课堂反应不错,但李老师和我的感觉是这孩子在文科学习上差很多,这孩子的字决定了他的语文、英语等文科成绩。黏黏糊糊,密密麻麻,一看就想吐的字不知道是怎么从一年级过来的。从教这么多年,见过烂字,没见过这么烂的字,像木柴插在一起,没有横平竖直,没有撇捺竖折,就是一团乱草。看得出来,在基础年级,老师与家长忽略了字体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字如其人”这句话并不一定绝对正确,但可以反应一个孩子能否走远。第一次见到家长时,我把到了嘴边的“给孩子报个书法辅导班”的话咽了回去,自始至终我没有说出口,因为家长的衣着告诉了他的家庭条件,但就是琦妈妈,听从我的建议,网购了《家校之间有个娃》并开始阅读。家校共育,只有老师与家长教育思想高度一致,才可能共同培养孩子。
小喜也是一个进步比较大的孩子,有老师曾经在七年级教过他,不断感慨他的进步,这孩子有个特点,特别爱去厕所,每节课都需要到厕所溜一圈,同时也喜欢喝水。因此,这孩子的课间不是在厕所,就是在开水房打水的路上。组长是个负责任的小姑娘,她向我告状小喜的懒散与嘻嘻哈哈,我给机会让他辩解,好歹才看到这孩子认真严肃一次。
宇是一个聪明伶俐的暖男,在家可以为父母炒菜做饭,在外可以跑腿干活,心思细密,考虑周到,在校也是老师的小帮手,但就是上课不认真,总开小差,作业书写潦草。一次次的聊天,一次次的人生规划,这孩子开始在学习上得到老师的表扬,课间操的体委职责也让他找到了一定的自信,语言表达比原来要流利顺畅的多,也能把话说到点子上。
董同学是个活泼的孩子,课上课下总是弄些“猴事”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性格的原因他总是坐不下来,静不下去,每逢周末,家里就找不到人,父母的忙碌,无暇管理给了他足够的自由,也导致了他懒散,悠闲,贪玩的个性。本周,一次谈话,数次的批评,组长的要求,同学们的监督,总算是让他对学习又燃起了希望,有自己的学习打算并为之努力了。
有个自习课,我随意到教室一转,意外发现小谢嘴上明晃晃的,“这孩子的嘴怎么了,上火吗?”再仔细一瞧,哇塞,胶带!我忍住自己的笑,不敢在安安静静地做题的孩子们面前表现出来。这孩子,天性幽默,特别爱讲话,课前、课后、课间,只要有他在的地方一定少不了他的声音。呱噪的坏处就是,周围的人都忍无可忍,孩子们找过我几次,我没怎么当回事,考虑每个小孩的背后都有不同的家庭,各人的看法都不同,都带有原生家庭的影子,不是原则性错误,不必大惊小怪,只要组长处理好了就可。但有一天,无意中碰到两个家长,都反应这孩子的话太多,多到影响其他人学习了,多到孩子们回家和家长汇报透露自己的反感了。因此,我郑重地找这孩子谈话一次。这孩子也反应自己自制能力差,知道不对,但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为了帮助他改掉话多及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的多话毛病,我建议他可以把自己“开除组籍”一周或者两周,直到自己感觉可以控制自己了再回到原来的小组;或者,请组长监督,再说废话、闲话的时候,组长只需要拿起讲桌上的胶带晃一晃,他就会明白该怎么做。孩子选择了后者,不想被大家排除在外,“愿意生活在群体里”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很在意同伴的评价,也在意别人的眼光。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小谢真的把胶带粘到自己的嘴上,不知道的可能还以为我这是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呢。本周五的点评,组长汇报说,小谢乱说话的毛病大有改进,喜滋滋的小谢低着头,脸上是控制不住的高兴。
除这些孩子外,大多数孩子的自主管理也都有了一定的进步。组长的点评日臻完善,直击问题的核心,也能考虑解决办法;今天,级部层面组织了各班级之间的挑战与应战。活动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繁琐而细致。应战书由张赢頡负责写,挑战书由李绽锦负责,徐彬智负责班级口号。从未学过、也未写过这些东西的孩子们,在接到任务后就开始琢磨,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写出初稿,第二天交给李老师,得到指导后,再修改,修改好再给李老师,可以说是几易其稿,最终成型。我知道百度可以解决现在人生活的很多难题,善于利用网络也是一个现代青年必须具备的素质。但是总是依赖网络,没有创新,没有自己思想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虽说我们自己的书写不如百度搜索的词藻华美,但经过思考之后的人生才值得过,孩子自己学会的东西印象才深刻,也才会打动人,影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