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岗位竞聘成绩出来了,我出乎意料地得了第二名。
于是,“g姐,你怎么那么厉害?”这句话几乎成了所有人这几天与我打招呼的代语,我无言以对,只好回以“哪里哪里,碰巧而已。”
而实际上,我想说的是,我并没考好,明明并不难的题目,我却错了那么多。最不可原谅的,是最后那道公文写作题,我竟然连日期也忘了标!至于其他同事,或许有人确实是失误,而有些人根本就没付出,又何来收获(当然,不能这样说)?
交完试卷后,一伙人热火朝天地不停对着答案,我呆在一旁默数着又扣多了几分,直至最后,无望地摇头,告诉自己志在参与。
其实,岗位竞聘的通知发出来时,我压根不知道自己有资格报名,也就漠不关心。几天后,与一同事闲聊时,她说她要去竞聘,反问我为何不去,我才仔细将文件细读,上面的条件有历以来的宽限,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看,我确实够资格,也去填好了个人简历。但总觉最终会过不了资格审核,便也提不起十足的劲去看书。再说,年纪大了,记忆力明显地下降不少,常常是刚看过的,转眼之间仿佛又忘了。最郁闷的,是一翻书就犯困,仿佛那是绝好“催眠药”。
既然报名了,就该去作好准备,万一最后审核通过了而自己心中没料如何去应考呢?就算最终并没资格参考,掌握多点业务知识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嘛。于是,便强逼自己努力去恶补各类业务知识。
虽然明知所有人中,我工作年限最短,职位较低,年龄最大,要想竞聘成功是不太可能的,充其量就是去了解下题型,为以后作准备。但是,怎么也不能真的如口头上说的那样去给人垫底啊。
于是乎,在最后的一周里,将心收了起来,认真地看了大量文件,并尽可能地记住一些自认为基础或主要的内容。资格审核公布的第二天,便举行了考试,庆幸自己有去看书及查阅相关资料。
这次竞聘的共有五个岗位,我所报的是这次所需竞聘的最高职位,共有32人报名,最终1人审核不过关,31人参予了笔试。及格进入面试的仅有8人,而且分数都不高,如果是学生时代考成这样,所有人都会大哭。
对于分数,未出成绩时我基本能算出,但对于这个名次,我倒是极度意料。其实,本次试题并不难,甚至可以说偏简单,或许正是大伙都高估了难度系数,对于一些基础的知识没在意,才会导致严重的失误。包括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失分的那些题,全是有印象却答不出来,确实令人抓狂。
其他几个岗位的情况也同样不乐观,竟然有一个岗位15人参考,全部不及格,无人进入面试,直接宣布竞聘失败;一个岗位10人考试,1人进入面试;另外一个岗位15人参考,2人进入面试;还有一个岗位51人应试,10人进入面试。最让人汗颜的是,二、三十分竟然也有不少人。
对于从小就“习惯”考试的我来,认为容易与深度只会拉开一点差距,却绝对不可以成为深界。入职三年以来,参加了三次考试,第一次笔试第八名,最终淘汰;去年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一、综合分第一转岗成功。我要说的是,其实去年我觉得那分数也是有失水准,但比今年略好。
说到考试,我心绪变得有点糟糕。自从出社会后,我一直对我的学生时代避而不谈。皆因,从小就是“好学生”的我,并没学有所成,大概就如别人说的那样读的是“死书”吧。我不但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也没能让自己有出息地活得更好。
虽然,岁月让我懂得了很多,也让我能正视自己的处境。但每当听到有人说“当初的好学生出社会后大多都不优秀”之类的话时,心中还是会刺痛的。
但是,我一直坚信自己所受的教育及走过的路,无论怎样,始终都会变成一笔无形的财富深藏于心。在适当的时候,它会让我看起来与很多人有那么一点点不同。
我深深地明白,并不是我学的知识没用,而是我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才是导致我“无用”的真正原因。再说,这些年,为了女儿、为了家庭,放弃了很多,直至今时今日,我还只能从事很简单且低职位的工作。但我却不曾放弃自己,哪怕在最平凡的岗位上,我也是尽全力去做到最好。
这次能否竞聘成功,还得看最终的面试成功。竞聘的原则是:绩效分(半年以来的绩效平均分)占40%,笔试成绩与面试成绩各占30%,这种规定予我来说,有一定的风险。
笔试成绩第一的那位同事,绩效分相当高(她是本单位的优秀代表,各种奖项多,加分项不少);其他进入面试的几位同事,笔试分与我相差甚少,工作年限比我长,与各类领导关系都较为密切。而我,仅有一次报刊中稿,且被刊在主版,加以3分;在去年竞聘之前,几乎是没领导认识我,再说又是个不善言辞之人,面试会倍感紧张。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能坦然面对,毕竟,如今这个职位其实挺适合我的(可以有更多空余时间写文)。当然,如果能竞聘成功,那也不枉我一直以来的那些努力。
期待面试的到来,祝自己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