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易老,时光飞逝。这一年又在不知不觉中即将过去,对于流逝的岁月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感慨、惆怅、留恋,抑或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个中滋味得细细品味。
耳边仿佛飘过了文章的歌声,“三百六十五里路呦,越过春夏秋冬;三百六十五里路呦,岂能让它虚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常沉浸于传统文化当中,自得其乐,流连于历史的浩瀚之中而不知其返,是为乐此不疲。一年当中,在闲暇时间,几乎不肯浪费一分一秒。
感受阅读与写作之乐趣,成文一百二十篇,凡二十余万字。要说一年来的感受,还真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成就感,认定的事情就要坚持做下去。
近日正在热映电影《芳华》,是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导演是牛人冯小刚。编剧与导演都是我喜欢的类型,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气质,代表了一个时代之精神。
严歌苓的小说看了不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陆犯焉识》,后来的《老师好美》《妈阁是座城》味道淡了许多。
冯小刚有种北京爷们儿的豪爽气质,敢作敢为,他的电影总有一些触动心灵的地方。在一片如潮的好评中,还是没有抵挡住《芳华》的诱惑,于是到影院一睹为快。
02
在2017年之末,用这样一部影片作为贺岁档,在人们酒足饭饱之余,权当一道文化大餐,其意义非凡。
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许多名利之人变成了精神的乞丐,灵魂荒芜的如同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样。
《芳华》这部富含寓意的电影,犹如春天的细雨,或多或少地湿润了人们干涸的心田。在一个崇尚精神的年代,人们所表现出的真诚与本色,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所倡导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是永不褪色的民族精神,非物质所能替代的,正是人们所渴望的心灵甘露与灵魂救赎。
冯小刚说:“《芳华》是带着泥土芬芳的鲜花,而不是刻意装饰的塑料花。《芳华》是挂着薄霜与露珠的葡萄所酿出的美酒,而非化学药品勾兑出的假酒。”
冯导这话说得很深刻,与那些盲目追求票房的文化垃圾相比,《芳华》给予人们更多的是启示与深思。
冯导在影片的拍摄与发布过程中数度落泪,可以说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冯小刚与严歌苓都有部队文工团的经历,也是那个年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感情的共鸣为这部影片注入了活着的灵魂。
《芳华》感动人的并不是故作的矫情,而是故事的真实和历史的厚重。有些年轻人对故事的时代背景茫然无知,甚至不知道那场战争是和谁打仗,所引发的教育问题令人深思。
有的人认为《芳华》是一部催泪的悲情剧,却不知它是由青春年华、血与泪所谱写的壮丽诗篇,缺少了厚重只能沦为浅薄的闹剧。
当影片尾声刘峰与何小萍紧紧依偎在一起,意味着善良人性的天长地久,他们的人格得以升华。
韩红深情歌唱《绒花》之时,许多人静静聆听,久久不愿离去。“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此时的剧情已走向了真正的高潮,观者随着缱绻悱恻的歌声早已泪流满面。
03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愈加强烈,“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必然的时代趋势。
人们会不断地自问“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如果仅是求名图利,那与禽兽有何区别!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是很可怕的事情,所表现出来的几乎是人性恶的一面,道德沦丧无恶不作。
这与贫贱富贵无关,贫贱之人也有坚守节操者,富贵之人也有出卖灵魂者。儒家的杰出代表范仲淹所倡导的正是如此,“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人要活的的有骨气、有志向、有抱负,绝不能奴服于权力与金钱,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那些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士是民族的脊梁,唯其如此才能拯救民族于危亡之中。
现实当中有些在其位者,自私成性,投机钻营,以追名逐利为人生观,就是丧失了节操“灵魂出窍”的人间鬼怪。
04
《芳华》中的刘峰有雷峰的影子,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形象,人们不禁要发问“好人如何做?”
所谓绝对的好人,道德至纯之圣人几乎不存在,人是有血有肉的感情动物。对于刘峰的要求过于苛刻,将其推向神坛,不允许有丝毫情感色彩,这有点违反人性。
好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如若对人的评判趋于二元选择,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这势必走向极端。
影片的意义在于提出了是非善恶的判断,这是道德的基本特征,是非判断的混乱甚至是颠倒不啻是一种灾难。
刘峰的结局令人叹息,冯小刚作为一名有良知的导演,以电影的手法给出如此沉重的话题,无疑已担负起文化引领的急先锋。
就凭这一点,冯导就赢得了人们如潮的赞誉,因为人们看到了正义、善良、勇敢、责任、担当等这些人性光辉的一面。
任何好的电影作品都是对社会现象根源的追索,冯导用《芳华》这样的历史题材来诠释当下的社会问题,确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走出影院的那一刻,我豁然明白了冯导的心思。作为亲历时代大变迁之人,其内心的迷茫困惑越来越难以纾解,他看不懂这个世界,他想从历史的过往中寻找答案。
05
不能奢望一部电影能改变什么,可《芳华》依然在不断地冲撞着人们的心灵,人们渴望刘峰这样的人多一些。
少些自私自利,少些贪得无厌,少些冷漠无情;多些助人为乐,多些清心寡欲,多些人间真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道德典范,刘峰是这样的人,虽受到不公对待,可也无怨无悔。行善积德,多做一些利公利人的事情,这是文明社会倡导的道德风尚,永远不会过时。
社会也要善待刘峰这样的好人,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要让好人有好报。唯其如此,才会形成一种良知良能的价值取向,刘峰这样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是非善恶的判断需要道德实践引领,人们日常的善行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正气压倒歪风邪气,刘峰这样的好人才不至于成为人们眼中的另类“怪物”。
冯小刚拍《芳华》绝不是为追求什么金钱地位之类的东西,他是在践行知名导演所应尽的社会责任,这是公知的节操与美德所在。
他想留名,这也许是他不为人知的内心祈求,身后流芳是一种很高尚的追求。
自古以来,中华士人对于精神的追求尤其强烈,不惜舍弃一切甚至牺牲生命得以追求精神的永恒,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而在现实当中,有那么多的人满脑子的名利昏天黑地,已蜕变为丧失灵魂的行尸走肉,可悲而可叹,我们鄙视这样的人!
06
金钱与权力至上的游戏法则摧毁了多少人生大梦,还有多少人沉浸在梦中而不知其梦。人活着的意义不在于得到了多少,而在于对社会的影响与贡献。
除却这些,个体的成功与否实在是微不足道,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梁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学家,是国内田野考古学的开山之人,事业耗尽了生命光华,年仅五十岁惜英年早逝。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为其题写了墓碑:“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梁思永先生之墓”。
后人认为这样的墓志铭是对梁思永的大不敬,一代考古学界宗师,岂是一个小小的副所长之类的官僚职位所能盖棺定论。实在是大笑话,是嗜官如命、名利至高无上的恶俗所致。
美国第三届总统杰斐逊的墓碑碑文:“在这里安息的,是美利坚合众国《独立宣言》的执笔人,弗吉尼亚大学创办人托马斯杰斐逊”,根本没有提及自己生前所做过的美国总统之事。
李敖狂言:美国总统算老几,这个是世俗的职位,值不值得这样谈?连总统这样的职位都不值得谈,那么什么所长、处长,甚而至于什么相当于副厅级、正处级之类的虚名,完全是自私自利妄自尊大的表现,其实根本代表不了什么,也根本不值得一提!
职位并不重要,就如戏台上演员的盛装,没有听说过有人穿一辈子戏装。人生重要的是你干过什么,有什么贡献,人们看重的是你的德行与成就,并非你戴什么样的高帽。就像那则驴子驮佛像的故事,人们拜服的是佛像而不是驴子,离开了位子,你是谁?
07
辞旧岁,迎新年!人生的篇章又翻过了一页,我们又会在新页上写下什么?对于传统文化之探究已内化为人生使命,前路曲折,前景光明,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别人。
对于社会的贡献,在于体现自身的价值,有一份光,发一份热。所作所为要多些公心,少些私心,更要对得起良心。
抛却一些虚幻的东西,丰富自我的意义世界,通过努力践行获得一种满足感。不论外部环境多么纷扰,认清人与事的本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远坚守的是内心不灭的信念。
知是知非,不援上,不凌下,不违背本心而屈从于人。无非分之想,不自取其辱,安然而自得其乐。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多一些希望与寄托,让生命之花开放的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