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的训练任务是每天朗读英文自我介绍的一部分,虽然每天练习的量都达到了,但说来惭愧,此前学习过的关于连读、弱读、失爆、句重音及语音语调等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起来。
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少有用到英语的时候,总是在碰到的时候才去查询和使用,但也几乎没有用它处理过什么重大事件,所以水平早已不如大学时候了。平日看朋友圈的一些朋友有英语阅读或朗读的打卡习惯,总会对他们的持续行动感到艳羡,但我始终没能学习他们,在使用英语上持续每天打卡。毕竟,我对于英语如今真没有什么刚需,也谈不上多少兴趣。大学时候倒是真想过把英语学好,现在想来,那个时候只不过想获得一种自己会英语的满足感罢了,也不是真想要把英语用起来。
我自己的大学时候的专业是日语,虽然也通过了各种专业考试,可以顺畅看日剧、日漫,看看新闻,但在表达和写作上还远没能达到可以自由交流观点思想的程度。外语学习的初阶总是相对容易的,难的是进阶和高阶的学习,最终到达熟知当地语言文化习惯的程度则尤为困难。
就拿我们翻译的自我介绍来说,其实我们能够使用的只是最简单的表达而已,我们压根儿就没有能力去判断自己的表达准不准确、地不地道。当然,如果作为外行和初学者来说,能完成翻译,哪怕是简单的粗糙的,这也是一种进步和成长,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然而,要想再进一步,就必须去接触更多更复杂的内容,比如专业领域的原版图书、专业论文、最新研究成果等。
我自己是一个并不成功的外语学习者,过去我常为这件事感到耿耿于怀。直到这几年自己一心投身到工作中,发现有更多事情自己需要去学习,我才渐渐放下那种因没能从事专业相关工作而产生的罪恶感,虽然至今未能完全释然,但至少不再执着于外语专业出身的问题了。
下面说一说这一周朗读练习过程中收获到的几点体验和感想:
(1)跟自己每日需要完成的固定工作和学习任务一样,每天完成朗读的打卡任务可以帮助自己进一步确认对于事情的掌控感,比如你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来完成任务,以及完成的质量如何。提交打卡作业本身就是一种记录方式,是对于自己是否做完了某项任务的自我反馈。
每天固定地完成一些事情,比如早睡早起、晨跑3公里、学习得到专栏、听书一节等,这些事情是可以不断增强我们对于自身和事情的掌控感的。
(2)能否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情,这是判断一个人靠不靠谱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件事无论再小、再简单,一旦你选择去做了,请认真地将它做完,不要做到一半停在那里。否则,你很可能不会再去做它,并且很快地就把注意力转向其他事情上去了,而一旦养成了左顾右盼的习惯,很可能最终你会一件事也做不成,就像是那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猴子,又或是那只一会儿想着钓鱼、一会儿想着捕蝶的猫咪。
有些简单的道理总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学过了,可那些道理却在一二十年后并没有被大多数人真正学会。
(3)关于输出,输出的方式有简单的和困难的。简单的比如有外语的朗读和阅读,这样的运用也是一种输出。婴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重复地进行模仿和发声。
比较复杂的输出则是一种参与创造的过程,是将所学的内容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比如写作、演讲、外语对话都属于相对困难的输出方式。
(4)立即行动起来。一旦想到要去做某件事了,就立即行送起来,否则你不仅可能很快忘了这件事,或者等回过神来,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它了。而一旦开始做了,就有始有终地将它做完。如果一件事在你规划的时间内无法完成,那么就要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以及重新分配或切割自己的任务。
(5)每天的练习都可能会有感觉到不舒适的时候,比如因为不熟练,或者不能很好地把握节奏和语音语调等。感到不舒服就对了,否则永远在舒适区里是不会有进步和提升的。将感到不舒服的地方练到熟悉,然后重新寻找不舒服进行突破,如此循环往复才可能深入做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