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为何物
大多数人对水的了解只是到了水质的层次,这是一个比较粗浅的看法——当然这是一个正确的看法。
水质
饮水第一要讲究“水质”,普通水(就是我们日常所喝的陆地水)的水质,在饮用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碳酸钙的含量,还有一个就是氟的含量。
碳酸钙的含量决定了水的硬度,很多矿泉水在宣传的时候总是强调,他们的矿泉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大家就认为他们的矿泉水有助于补钙,于是都去买这种矿泉水喝。
我们仔细想想,矿物质含量高了会导致什么呀?会导致大量结石病的发作。总喝一些硬度很高的水,第一会破坏胃酸,第二会导致结石病的发作,而绝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可以补钙。
宜茶之水,以“楚水第一,晋水最下”
茶圣陆羽提出,宜茶之水,以“楚水第一,晋水最下”。因为泡茶应该用软水(就是那种气比较清的水),才能把茶的清香之味泡出来。如果用晋(山西)水的话,非但泡不出来,还会破坏茶的质,而且茶特别容易跟水中的矿物质结合,形成一种不易消化的物质。
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过量摄入则可导致氟中毒,氟斑牙、氟骨病等。
茶树是富氟植物,茶叶中的含氟量与茶叶的老嫩程度有关,其中黑茶中氟含量最高。
我国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就曾流行氟牙症及氟骨症。这与他们长期饮用含氟量较高的砖茶有关。
水气
水气就是推动水内部运动的力量。所以水气越足的水越好,中医称之为“活水”。
活水的一大特点是具有流动性,河水、江水比起井水,就属于流动性比较大的水。
有一个故事,王安石让苏东坡经过三峡的时候给他带一壶中峡的水,结果苏东坡一路游山玩水,把这事儿给忘了,到了下峡的时候才想起来。于是他就自作聪明地取了一壶下峡的水给王安石带了回去。
王安石用苏东坡带回来的水一泡茶,就知道那水并非取自中峡,而是下峡之水。苏东坡当时还不承认,说:“你凭什么认为我所取为下峡之水,而非中峡之水呢?”王安石说:“上、中、下三峡水的气势完全不一样:上峡的水流势很急,下峡的水流势很缓,只有中峡的水是流势缓急适中的。用三峡的水泡茶,上峡的味道偏浓,下峡的味道偏淡,中峡的味道处于浓淡之间。”
水的缓急就是我们中医里所说的水气,即推动水运动的内部能量。
井水
大部分井水都偏阴、偏寒、偏沉降,如果我们用这种水去做滋阴、润燥、沉降的药,那就是最合适不过的。可是如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总喝这种水,就会受阴寒之毒。
泉水
对大多数人而言,泉水是最好的水,泉水本性属阴,但是被喷涌出来,就属于阴阳平和之水。
天水
指古代的雨、雪之水,现在我们不能再像古人一样接点儿雨水、雪水就喝了。
生水
所有的动物都可以喝生水、很污浊的水。这是因为动物没有意识,不会思考,也不动心,因此,它们不会消耗很多元气,它们喝点儿脏的东西,自身的元气就能消化;而我们的元气都用来思考了,所以留在肠胃、三焦间去消化饮食里面阴寒的元气就不够用了。
南北之水
北方人喝的水相对来说比较干净,因为北方地势高,不论是井水还是泉水,都是经过地层多次过滤了的;而江南地区卑湿(地势低下、潮湿),很容易就出水。这样的水没有经过那么多次的过滤,因此不是特别洁净,一般都含有水毒。
甘澜水(煎中药用水)
中医里有一个制甘澜水的方法。
把二斗干净的、烧开的、放凉了的水放在木盆内,用木勺将水舀起来,倒下去,反复多次,直至看到水面上有很多水珠滚来滚去,便可用来煎药。
以前人们不理解,称之为封建迷信,现在科学进步了之后,就发现水分子是有分子链的。每一个水分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结成链子的。甘澜水扬之千遍之后,就把那种大分子链的水,全打成小分子了,而这种小分子的水通透性、渗透性特别强。
水本来就是淡味的、甘的,甘澜水又加强了水的动力、活性、通透性、渗透性。
水毒
水毒是日本的一个叫吉益东洞的汉方医提出来的概念,我们中医管这种病叫水气病。意思就是患者的肚子里面有水气了,已经中了水毒了,如果再给他喝饮、汤、液,不仅没有用,还可能会有副作用。
水喝多了会“中毒”,水喝猛了会“中毒”,喝的水太凉了也会“中毒”。
水毒最明显的一个症状就是舌头水汪汪,伸久了甚至会滴水。
另一个症状是“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意思就是当患者坐卧、行走的时候,他们的肠道里面会发出肠鸣音,咕噜咕噜地响。
这些都是阴寒过盛的症状。
治疗水气病最佳的方法就是用散剂,散就是把药打成粗粉末直接服用。效果就好比桌上洒了水,拿干抹布擦一下。
除了吃散剂,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服用酊剂。酊剂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药就是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治疗的往往都是肚子里面阴寒、凝滞的气,以及痰饮太多的人。
水势
什么是水势?水库蓄水形成的蓄势待发的压力和倾向就是水势
现在对人体伤害最大的水势是输液。我们都知道输液挂的吊瓶比人的身体要高,靠的完全是压强,以势压人。
建议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用服气法就不口服,能非药物疗法就不吃药。
饮入于胃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里有句话叫“胃者,水谷之海”,意思是说胃是食物汇集,并进行腐熟、消化之处,食物入胃犹如百川汇聚入海。
人的胃是有弹性的,喝点儿水能胀大。人在年轻的时候胃的弹性好,可能咕嘟咕嘟喝很多水都没事儿;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龄越大胃的弹性、张力就越小,所以有可能一下子喝下去很多水,胃就不蠕动了。
冷饮
冷饮入于胃,相当于把冰水袋或凉水袋塞在肚子里,而且这种寒气会弥散到周围的脏器。往上可以入肺、入心,往下可以影响到小肠、大肠。
因此,大量喝冷饮的结果是,要么你把冰块儿化掉,要么冰块儿把你的胃冰镇住。
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就是把二氧化碳气体,充入到液体里而制成的饮料。这种饮料经过我们胃的温热,就会产生气体,而当液体变成气体的时候,会带走大量的热量,常常还会让你打嗝。
但是这种嗝绝对不是因胃肠蠕动而打出来的嗝,那是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而打的嗝,这样胃里的温度就会降得更低了。
如果进入体内的二氧化碳以打嗝的形式出来了还好,如果没出来,在肚子里,就会导致腹胀。
什么是体液
体液应该称为津液,津和液的区别在于其中精的含量不同。
稀薄的、清亮的叫津;黏稠的(不能说污浊的,只是比较黏)叫液。
为什么进入体内的水不等于津液?
第一,水和津液的温度不一样。
第二,水是需要过滤的。
喝进去的凉水由谁来把它弄热呢?首先是胃,如果胃不好的话,就得由小肠把它弄热,而小肠是身体所有消化酶集中分解食物的地方。酶又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酶对温度特别敏感,小肠温度一低,酶就无法工作了。
所以,喝水最低限度是喝温水。喝冰水会降低胃肠的温度,抑制消化腺的分泌。
膜
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说,膜(包括口腔黏膜、食道黏膜、胃黏膜,最重要的是小肠黏膜,最后是大肠黏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饮进身体内的水,只有通过了这些膜,才能变成体内的津液。
膜有两个作用:
1.不让不好的东西进来,比如“恐怖分子”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物质;
2.防止身体宝贵的东西流失。
膜相当于我们身体的“边防”,让谁进,不让谁进呢?让易于被人体吸收的营养成分进,不让没有消化好的进。
如果胃、小肠、三焦和胆没有充分把这些吃喝进来的东西消化好,那脾是不会管的,脾只管吸收。结果就把大量的,我们叫异体蛋白或者没有消化、分解好的东西吸收了进来。吸收进来的东西就变成了什么?变成了污浊的痰湿或者过敏源。
这时候就需要膜做好边检工作了。
体液循环
要推动体液循环,需要一个收纳器官、一个吸收器官,还需要一个推动器官和一个通路,这才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水本身就是阴性的,所以就算你把水煮开了,它还是阴的东西。如果你的胃能够热化,把它蒸出来的话,它就会跟你的体液慢慢地融合,形成精和气,被脾吸收到身体里面。
但是这个过程是有条件的,需要小肠的热,还需要小肠泌别清浊,以及脾能够吸收。否则的话,喝进去水,撒出来尿,仅仅就是穿肠而过。
脾升举阳气,把它传到肺。肺是金,金(肺)可以生水(肾)——肺具有帮助肾推动体液运行的功能。推动液体在细胞间的流动,并将其下输到膀胱。
卫气
体液(活水)的源头在哪儿呢?又是谁让它活动起来的呢?就是三焦里运行的气,中医给这个气起了个名儿——卫气。
中医说调和营卫,营气在哪儿?营气在血液里。《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里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营气是干什么的?推动血液循环的。卫气是干什么的?推动体液循环的。
三焦在哪儿?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缝隙。所以中医理论认为,三焦第一是元气的通道;第二是水液的通道。
卫气基本由三种类型组成。
第一,来自呼吸的精气,就是我们呼吸的自然界空气,这个就是从肺里来的。
第二,来自水谷的精气,就是我们喝进去的水和吃进去的五谷里面的精气,而且这种精气里有一种彪悍之气,有很强的动力。
怎么理解彪悍?比如酒,酒就是谷之精,吃完以后就有一种彪悍之气。而猪肉,吃完就有一种很幸福、很想躺着睡觉的气,这就不是彪悍之气了。
第三,来自下焦的元气。
元气不足的人,身体常常冰凉。很多人觉得身上某些地方是凉的,比如有的人感觉后背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是凉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此处局部体液循环不畅。
站桩的人能从身体里渗出一种温暖的气,那种气不伤人,跟我们发烧冒出来的热不一样。而不站桩或者元气不足的人,身体常常就是冰凉的。
经络就是卫气推动体液经过的道路
血液出现问题之前,肯定是体液出了问题。体液先混浊,然后血液才会显现出问题。
体液出现问题的一个标志是什么?就是人的气色发生了变化。中医讲究的望、闻、问、切,第一个就是望。中医经常说察言观色,一看脸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体液循环好不好,通过脸基本上都能体现出来。
体液运行是有路线存在的,卫气推动水液经过的路线是什么?是经络。经络就是卫气推动体液经过的道路。它跟我们的血管有关,但是相对独立。为什么?体液循环肯定会受到动脉搏动的影响。但是体液循环有一套自主的系统,有它自主的规律,它背后的推动力就是肺,所以十二正经从哪儿开始?从肺起。道家最高级的修行方式之一——吐纳,就是通过肺实现的。
盲目补钙只能补硬度,而不能补韧度
液再浓稠一点儿就变成了半固体的髓——脊髓和脑髓。但首先液体得变成一种可溶性的东西,也就是液体要变成半固体。这些东西含精量越多,渗入到骨空里面,你的髓就越致密,你的髓越致密,你的精就越足。将来万一碰到急事,需要透支你的精,你就得有大量的储备。
现在一些小孩子,体内精的含量很少,摔一跤就会出现多处骨折。为什么?这是从小喝饮料,吃炸鸡块、薯条,而少吃、不吃主食的结果。
在中医看来,骨髓的充盈只能靠体液里的精渗入骨空,而体液里的精主要来自五谷。越吃粮食的人,骨头越结实。越站桩的人,骨髓越会很充盈。
不要盲目补钙,为什么?因为补钙只能补硬度,而不能补韧度。骨髓充盈的时候,骨髓会滋养骨头,这样骨头才有韧度。
中医管小孩子骨折叫青枝骨折。小孩子骨折有个特点,就是骨折后特别容易愈合,因为他们韧性好。
现在很多人讲究补钙,且不说补得有没有效果,你怎么知道它有没有补到骨头里,又怎么能知道它会不会变成尿结石和胆结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