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好奇的心态,走进了当地一户村民家里。之所以选择这一家,是因为夏尔巴人只有语言却没有文字,而这一家的家长已经年近九十岁,本身就是一部历史。
推开篱笆门,就算进入了家庭的领地。与其他家庭一样,这一家只有一座干栏式两层木楼。底层用条石砌墙,用作畜圈;上层则是木板房。外间是仓库兼作坊,中间是过渡性的场所,最里面的一间(起居室)才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场所。
起居室北墙边摆放着一排藏式橱柜,橱柜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炊具、酿酒工具以及其他生活用品,东北角上堆放着粮食;东墙边是家庭的宗教活动场所,悬挂着一副唐卡;东北角是家长之卧榻;南墙边摆放着一排藏式木沙发,宽约60厘米,白天供家庭成员以及客人打坐,夜晚就是一张张床了;西北角上有一地铺,是小孩睡觉的地方;房间正中偏北的地方是一个火塘,据说白天炉火不灭。
因为炉火不灭,在湿冷的山谷中,在四面透风的房屋内,居然丝毫感觉不到凉意,伯伯拉的儿媳妇、孙子(孙女?)居然可以光着脚走来走去。
与林耀华先生在《凉山彝家的巨变》一书中描写的彝族一样,火塘在夏尔巴人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正常情况下,火塘北面的位置应该留给家长,尔后按照长幼、男女的次序(应该是顺时针)排列位置。不过,伯伯拉不喜欢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喜欢独自坐在房屋中间的顶梁柱边。也许这是个体差异,也许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身份、地位的象征吧!
威武而慈祥的伯伯拉,腰里别着尼泊尔弯刀
据说夏尔巴人的祖先来自东方,是党项人最后的一支力量,更确切地说是皇室成员。党项人在大夏国亡国后,一路从西北到了西南。其中,有些党项人逐渐融入当地人中间,但那些血骨里一直坚持党项人纯度的皇室成员,则继续远行,直至来到喜马拉雅南麓,成了现在的夏尔巴……
因此,夏尔巴人的体质特征与遍布亚洲北部的蒙古人种并无任何差别,服装则与农区的藏族相似,但感觉稍微轻便一些。显然,这种轻便的衣服更加适应陈塘当地的南亚热带雨林气候。
这是一户团结的大家庭,共有11口人。家长是一位80多岁的伯伯拉(“老爷爷”之意),年轻时孔武有力,多才多艺,十分能干,曾经是当地响当当的人物,后因开山炸石而丢了一只手。伯伯拉育有13个子女,存活了6男6女。目前,家庭内部留有3个儿子、1个女儿,4个孙子(女);另外,伯伯拉的妹妹也长期生活在此。留在家中的3个儿子,一个外出放牧、一个在村委会任职、一个常年在中国与尼泊尔之间奔波经商。社会分工,往往是从家庭内部以及男女之间开始的。在外部的社会分工不足时,家庭内部的分工往往显得十分重要。
这是一户和睦的大家庭。伯伯拉终身未嫁的妹妹、终身未嫁的女儿(聋哑人)长期生活在家庭中。与内地比较,夏尔巴人家庭的社会保障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换了内地,伯伯拉的妹妹、女儿很容易被其他家庭成员视为累赘,如果兄弟、侄子尚且碍于情面的话,嫂子、侄媳妇的嫌弃和白眼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也许有一天,当她们老无所依,小一辈未必会把她们埋在春天里,悲摧的结局也许难以避免。
伯伯拉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