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其不行矣乎!”】
这一句,是第五章,承上启下。孔子说:“中庸之道,不明于天下,也就不行于天下了吧!”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张居正讲解说,人的智慧,有小聪明,有大智慧。小聪明是自己聪明,大智慧是能用别人的智慧。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一人之知识有限,如果只是刚愎自用,而不取诸于人,那你的格局就小了。舜就是大智慧,但凡要处理一件事,他不肯说这事我知道,而是恳切的请教别人,问这件事该怎么处理。问来的言语,不但深远去考察,就是那极浅近的,也细细的琢磨,怕其中也有可以采纳的地方,别错过了。
大智慧就是无我,不追求“自己的东西”,学谁就是学谁,不要把他变成“自己的东西”,要想变成自己的东西,就忍不住要上去改一改,这一改,就毫厘千里,面目全非了。圣道为什么不传,就是因为历代治学者都追求“自己的东西”,不肯照着往圣先贤的话说。王阳明讲,这叫“胜心”——其说本已完备,偏要另立一说以胜之。妄自篡改添加,越描越黑,几百年下来,圣学就面目全非了,需要有人重新擦亮,为往圣继绝学。
平时做事,也是毛病,简单明白的大桥大路不走,偏要往那断蹊邪径上走,所谓“舍其易者而不行,究其难者当学问”,这都是不能善与人同,老想与众不同惹的祸!
世界大同,必是国相同,人相同,根本是善相同。儒家认为善为天下公,所有的善学善言善行都是公家的,你拿来就用,不要认为拿了别人的东西,没有立起自己的东西。至善就一个,到达了都一样,你不一样,只是说明你还没到达。等你到达那天,因为能到达的人极少,你孤独得很,哪还追求什么与众不同!只有不把时间浪费在浅薄的与众不同上,你才能攀登至善的高峰。
所以儒家明德新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自己的言行示范,去引领他人。反过来,看到他人的善言善行,也马上照搬照抄照做,这才是善之善者也。
第二句“隐恶扬善”,听来的东西,坏的藏起来,到我这儿为止。好的就大肆宣扬,让大家都知道,都学习。
这隐恶扬善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呢,是张居正讲的,那说得不对的,我不用他的建议就是了,不要批评他,以免他受到挫折,下次不说话了。那说得对的呢,我就不但用他的建议,而且宣扬嘉奖他,让大家都踊跃建言。
张居正讲的是鼓励言路畅通,不批评那说得不对的。第二层含义呢,类似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隐恶,是不讨论坏人坏事,为什么呢?怕有人学去了。你讲犯上作乱的事,正被那奸人当案例教学,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就像讲连环杀手故事的电影,就会激励出新的连环杀手一样。
隐恶扬善进了《成语字典》,又发展出第三层意思来,就是对别人,他的坏处你不要说,只宣扬他的好处。这个就太难了。谁在背后不说人呢?说人坏话,也是一种胜心,要在道德上胜过别人。我们要做好人,主要方法就是通过说别人坏来衬托自己好。如果别人不坏,我这好也显不出来。
所以曾国藩专门讲这问题,他是讲兄弟,他说你不要跟父母讲兄弟的不好,让父母认为你好。他这个说法抓住了本质。我们跟人说谁谁谁不好,无非是为了让对方觉得我多好。如果我们去除了让别人觉得“我比他好”的心思,真正做到“他好我也好”,就不那么积极说别人坏话了。
隐恶扬善,多说人的好,就是把他往好处拉,他会越来越好;老说别人坏,至少他跟你的关系肯定是坏了,真就越来越坏,而且是你把他往坏处推的。
最后一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还是接前面的话,到处访察,多听多问,对两个极端的思想都掌握,取其中而为政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寻找全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这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博弈的东西,这也是“中庸不可能也”,要么就是过了,要么就是不及,总在不断摇摆调整中。
以上是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