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则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浏览一番,对“送你一颗子弹”的回答深以为然。
他首先认定一个前提,就是对于大多数看似思想深刻的年轻人而言,其所展现出来的深度,并非来自阅历(因为年纪摆在那儿呢),而是更多来自书本或网络。因此,与其说这份深度是一个年轻人内在的深度,倒不如说他是在转述别人的深度。
就像老师教给你一个公式,你把它背诵10遍,但你不经过习题的反复操练,你就无论如何也无法真正掌握。同理,一个年轻人从书本上读来一些作者的思想,或许他能记住一些,但这些思想都是没有经过阅历操练的,所以他永远只能停留在表面。
最后,他送给所有关注这道题目的知友们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是想起辛弃疾《丑奴儿》的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虽说当今不乏因阅历丰富思想深刻的年轻人,但感觉还是少数。大部分年轻人所谓的深度,只是拾人牙慧,在遇到真正的高手时,便会立见肤浅。
其实,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在什么年龄就有什么样的见识。一部分年轻人因阅历过于丰富,甚至经历不堪,而获得超于常人的思想深度,只会让这些年轻人脱离于同龄人,孤独存在;而另一部分年轻人因不学无术,游手好闲,而远低于同龄人的见识,让人不屑与之为伍。
我们在鼓励读万卷书的同时,更应鼓励行万里路。没有阅历而表达的深度,只是在为别人的思想做免费推广。
阅历需要时间来沉淀,书籍也需要时间来消化。
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沉淀,沉淀,再沉淀。
厚积薄发,应该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