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游戏,你会想起什么呢?
是一人挑战的刺激?是团队获胜的快乐?是败而不屈的倔强?还是角色养成的成就感?
对不同时期不同的人而言,游戏有着不同的意义。
对童年时期的我而言,游戏,更多的是情感联结的工具。
21世纪初,南宁的经济水平并不高。对于知识水平不高的工作者而言,生活显得更加辛苦。偏安一隅的小区、出门后随处可见的小摊贩、寥寥无几的高楼和对比明显的公私立学校,共同组成了那段时光的记忆。
1.联结亲情
家里大人们的工作时间常常不固定,有朝九晚五,有午一晚九,也有晚九朝六。平日里我也要上学,所以很少有机会和家里人沟通。
但,很多个不工作的周末和夜晚,扑克牌、羽毛球、乒乓球和毽子的存在,联结了我和家人。
扑克牌有很多花样,排火车、斗地主、13张、七鬼五二三。大人们教我规则,我熟悉了规则后就开始和他们“斗智斗勇”。通常情况下是大人们先占优势,机灵的孩子熟悉规则后渐渐领先。
踢毽子也是如此,只要掌握好技巧,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一个人都能踢好多下。
羽毛球和乒乓球就不同了,大人们的身高和技巧总是占着优势;每每打不过大人们,总会使出蛮力,拼命证明自己。然而事实证明,情绪化报复性的努力往往适得其反,最后只能无力地流泪。他们不擅长表达,所以不会安慰,更不懂得给我讲道理。但为了不让我有挫败感,他们总会放慢动作迎合我。
这就是亲情的珍贵之处吧:我陪你长大,把我会的都教给你,愿你一生快乐无虞。
2.联结友情
那个年代的“小穷鬼”们几乎没人拥有游戏机,玩的游戏要么是不用花钱的捉迷藏、老鼠偷油、跳飞机、编花篮、摔跤、大河小河、爬屋顶、捏泥人、用烟盒做三角板、东南西北、抛子;要么是成本比较低的飞行棋、象棋、军棋、踢毽子、丢沙包、翻花绳、拍拍公、玻璃球、打陀螺。后来又出现了三国杀、西游杀之类的桌游;真三国无双、超级马里奥、魂斗罗之类的手柄游戏;QQ飞车、地下城与勇士、QQ炫舞和4399网页小游戏等电脑游戏。
这些游戏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需要多人参与,至少两人。童年,每一天都很漫长。除了上课时间和课后作业,其余时间我们几乎都在玩游戏。一打下课铃,男孩女孩们便三五成群地到走廊上玩游戏,玩到上课铃响仍意犹未尽;放学后,就总是一群小伙伴们一起玩丢沙包,输了的人在一旁乖乖写作业或者观战。周末或者假期,小伙伴们会到楼下喊楼,然后一起到小花园里玩捉迷藏;长大一些了会玩桌游,或者是出去小黑店玩一个小时的电子游戏。
这是同甘,还有共苦。
某天下午,以小班长为首的女生们招呼着班里部分男生帮忙摘植物种子,打算用来做抛子,一不留神忘了上学时间。迟到的我们被老师罚站,在讲台上站成一排,面对着其他同学。老师开口就问:“是谁叫你们去摘这些东西的?都不想上学了吗?”那一刻,我特别担心他们会脱口而出,“是她!”我几乎不敢想象那个后果,一个人被老师教训和惩罚。结果,所有人都低着头,没吭声。老师有些生气,走到他们面前,一个个盘问。但每个人,不管是扬起头理直气壮,还是垂着头声细如蚊,都只有一个答案“我自己去的。”听到他们的答案,我既震惊又感激。
就好像我们是一支小小军队,共同抵抗外敌入侵。那个环境下的我并不懂得如何表达感激,好像因为这些事把感激说出口就会显得矫情,所以只好把感激藏在心里,对他们所有人好。当然,仅此一回,那次被罚之后再没出现集体迟到的情况。
年少的我们就像未被驯化的小兽,搭伴踩着规则的底线轰轰烈烈,肆意生长。
3.联结自身情感
家人和伙伴都不在身旁时,尽管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却好像世界上只剩下了自己。
早先没有手机,独处时只能看电视、看影碟和看书。后来家人买了诺基亚,独处时可以玩贪吃蛇、国际象棋、五子棋、数独和俄罗斯方块之类的手机游戏。一个人也可以玩得很开心。
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孤独,游戏的陪伴让孤独的我从虚无走向存在。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游戏对我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在假期为了学习卸载掉玩得很开心的游戏;再后来,已经没有玩游戏的欲望。并非游戏不好玩,而是有了更多的游戏替代品。联结感情,可以打电话、打视频;感到孤独,可以随时随地看剧、看电影;想要提升某方面的能力,可以上网课或在现实中进行自我训练。
但,不可否认的是,游戏陪伴并见证了我的成长,它使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曼舒
202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