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忙碌了一周,周末可以好好休息了。偏偏对我来说,周末才是最疲惫的时候。
这不,今天周六,一早起床,洗衣服收拾东西寄快递送宝学画画,结果忘了拿纸巾防蚊手环扇子若干物品,宝一脸委屈的看着我:“妈妈你怎么丢三落四的!”趁着宝进了教室赶紧的去做了一下预约的肩颈按摩——赶时间只推了半小时,然后又匆忙赶回去接宝下课。
回到家再赶忙的去买水果,午饭后带着宝做游戏,画画,心里还挂念着今天的晨读没写、今晚共读的书还没看完,心不在焉的陪伴让宝抗议了好几次。接着还要因为预约的出行,整理物品清单、查攻略、收拾物品,一眨眼,三四点了,再看看清单,没有一项做到位可以划掉的,都是浅尝辄止,宝宝也耷拉着脸不开心,我自己也纳闷,怎么做了那么多还是什么事都没做完呢?
这个时间安排是出了什么问题了呢?
如果我能够根据《如何成为一个学习忍者》一书中介绍的方法,技巧性的利用自己的时间,也许,我就不会这么匆忙、也不至于因为要挂心于其他的事情,而做不好眼前的事情了。
安排“充电时刻”
每天因为都要写晨读感悟,从敲下第一个字开始,这项工作任务快的话半小时,慢的话2小时。所以每天我至少要给自己预留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处理这件事情。而且这个时间段工作日和休息日不一致——休息日的时候,要多陪陪家人孩子才是呢。
所以其实,正常不出差的日子里面,我大概会把下午四点到五点的时间段空出来,这个时间临近下班,工作的任务基本已经完成了,加上一天的思考之后,差不多这个时间段里面已经有思路了,可以直接开始写。如果遇到工作任务比较重或者需要加班、出差的时候,我一般会推迟到晚上睡觉前。另外,休息日的时候,一般也会放在这个时间里。所以周末一般感悟提交都会比较迟呢。
因为这个是我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事情,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例外过,只是时间不能够固定。另外,不管以后是不是还要每天写晨读,我是希望能够每天坚持给自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写点东西的。在没有晨读的时候,我一般会用在早上早起上班之前,现在嘛,这段时间预留给其他事情啦(因为晨读需要思考嘛)!
学会利用工具
行动之前,要做好规划。每个周末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但是每个周末要做的事情并不固定。还是拿我自己来说,一般周末的时候,最主要的工作是陪伴孩子,但是日常的学习、阅读、课程和写作业都需要时间。这样我就很容易顾此失彼,做什么心里都惦记着其他还没做的事情,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简单的列清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的需要了,清单只是具体的事项的罗列而已。那么我可能就需要用到平衡轮——古典老师教导的生命之花。提前每个月做好规划,有所侧重,有所倾向,再在周末的时候把重点向家庭倾斜,多安排一些亲子活动,减少或者尽量不安排工作的学习任务。
工具有很多。在使用工具的时候,最关键的问题,是要保证使用工具后的产出要远高于没有工具的时候。能被人所用,才是工具的本质。如果反过来,那就是被工具奴役了。比如说,手机;甚至于,大脑。时刻记着,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设置“趣味点”
这一点实在是对我来说太有用了!
想想看,我一边在陪宝画画,一边心里还在念叨着,今天的晨读还没写,今晚共读的书还没看完。宝宝埋怨妈妈的陪伴不专心,我一边内疚,一边心里还在挂念物品还没收拾清单还要补充……
STOP!
如果我事前设置了趣味点——为什么感觉放在这里有点怪怪的——我就可以这样安排:
每周看一小时书:1个趣味点;
每天写作一小时:1个趣味点;
每天慢跑30min:0.5个趣味点;
……
这样周末我什么学习的时候都不去想,专心的陪着宝玩耍嬉戏,我也就知道,等宝睡着之后,我只需要再多完成2个趣味点,就可以弥补回来学习任务计划了。
而且,每当完成5个趣味点的学习任务,我可以奖励自己去看看没有意义的网络小说半小时;完成10个,可以去追一个小时的网剧。然后每个月,目标任务是趣味点收支平衡回归0。或者每年攒够100个趣味点没有浪费掉,就奖励自己出去旅游一次。
哈哈,一想到好玩的事情,就开始刹不住车了,这一点,我确实需要好好的设计规划一下才是!
在职场,想要做到不可替代,除了掌握着高尖端技术的技术人才,那大概真的只有老板才可以。所以想要不可替代,就要学着用老板的思维去思考事情。
在生活中,自己就是自己的老板,想要让自己的人生不可替代,就要学会使用工具,技巧性的提升效率,远离勤奋的低效,同时固定自己的充电时刻,利用趣味点激励自己的学习兴趣,时刻做自己人生的老板,你也可以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赶紧照着做吧,希望以后的每个周末,我都可以优雅的、看似云淡风轻的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不再这么匆匆忙忙慌里慌张的~~~呃,真的可能么?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