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一生,漫长的暑假,大家都怎么过的呢?
不想把孩子送去安亲班,也不想用一个又一个的夏令营把两个月的暑假塞满,梦想中美美的暑假是陪著孩子,游山玩水也好,看书写作业也好,重点就是「陪伴」二字。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一忙起工作,常常顾不得孩子,孩子就得自己找事情做,看书玩游戏还好,最怕在电视机面前一坐就是一下午,每当忙完工作的自己看著坐在电视机前的孩子,一股愧疚感油然而生。
陪著孩子一起规划自己的暑假生活,是一个法子。自己教思维导图教了十几年,还没怎么正式教过自己的女儿,心中盘算的是:思维导图一定要教,但怎么教?什么时候教?我不著急。因为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自己,学会思维导图不难,但如何点燃孩子的学习动机,让孩子能持续使用才是重点,所以一直迟迟没正经八百的教女儿画思维导图。
再者,思维导图的精髓在思维,图是想法的呈现跟引导,所以在还没教女儿画出那张图之前,已经在生活中不著痕迹的跟女儿玩思考游戏,分类跟联想都是我们很爱玩的游戏,心中打的如意算盘是,随时随地都能玩,就能到达一种境界,那就是把思考玩的跟呼吸一样自然纯熟,我想,这对孩子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吧!
昨天,安安想起我答应她的老师这学期要去他们班上带孩子学思维导图这件事,突然跟我说:「妈妈,你教我心智图*好不好?」我问她为什么想学,她说:「如果我会了,你去学校时我就可以当你的小帮手啊!」
这是个好时机!我跟安安说:「那我们用心智图把今天要做的事情规划一下好不好?」「好耶好耶~」安安手舞足蹈把它的彩色笔都搬出来。
「思维先行」是我对思维导图的看法,所以在画之前,先从思维锻鍊开始。
我拿出一张环保纸,裁成小纸片,跟安安说:「我们先想想今天要做什么事,把想到的事写在纸上」说完,我们就开始写,没过多久,桌上已经有好几张纸片啦。
接著,我说我们一起把这些纸片分类一下。只见安安很快把纸片分成三堆,我很好奇这三堆代表什么?
安安:左边这一堆都是工作,中间这个是有乐趣的,右边这些都是跟娃娃相关的。
我说:喔,跟娃娃相关的事很多喔,为什么这么多?
安安:因为跟娃娃玩,喂娃娃吃饭很好玩呀
我说:所以做这些事的时候也很有乐趣吗?
安安:对呀!(刚说完这句话,马上把娃娃这几张拿到乐趣那一堆)那这几张也放在乐趣这一边好了。
带孩子做逻辑分类是很基础的思考锻鍊,重点不是告诉她怎么分才对,而是引导她思考,让她自己自己去想。事实上,分类也没有单一的标准答案,这几件事如果我来分,我可能会用”人”来分,分成自己做的事,跟一起做的事,妈妈的意图相当明显,因为妈妈想陪伴孩子,却也需要有自己的时间处理事情,所以分法自然跟孩子不一样罗,只是很显然地我并没有如愿。
我喜欢用发问的方式跟孩子对话,因为我深信问题带动思考,答案却会终止思考(Questions open thinking, answers close thinking.)所以我继续发问。
我说:那这一堆很多耶(指著工作那一堆),可不可以再分一下?
安安:要不然这两个可以分成床单类的,这两个是东西类的….
我说:为什么这么分?
安安:因为这两张都跟床单有关,这两张都跟东西有关啊
我说:有道理,而且洗晒床单跟收丢东西好像都是…
安安:做家事
我说:对,那两个可以算是做家事这一类的吗?
安安:可以啊
就这样,原本的三类「工作/乐趣/娃娃」,先是浓缩成两类「工作/乐趣」,最后再变成三类「工作/家事/乐趣」。我看大类分的差不多了,接著就开始拿出纸笔来画心智图。
身为职业妇女,从去年开始,尝试带著孩子工作,因此安安以前曾经在品思的思维导图公开课堂中当过学习小天使,虽然没有正式学习,但耳濡目染之下很自然的知道把主题画在纸中央,也很直觉的画自己带娃娃玩的图像当做中心主题。有了想法之后,对于要画什么,对孩子来说,似乎从来都不是个问题。画完了之后,我们就开始长出树枝。三个大类,所以要长出三支大树枝(主干),上面就写上三个大类。为了让大类的概念更清楚,我在不同纸堆上写上「工作」,「家事」,「乐趣」三个大类。
在画「工作」大类时,安安自己分成安安的工作跟妈咪的工作,后面工作的写法我让安安自己写,没有刻意教她拆解关键词,安安直接写了「写作业」跟画电脑的图像,看来对她来说,妈咪的工作好像都跟点脑有关呀。
接著,画「家事」这个大类时,我刻意做了拆关键词(key word)的引导,我也想看看,关键词有拆跟没拆,会不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变化?
我说:丢东西跟放东西这两件事,都跟什么有关?
安安:什么?(显然我的引导不是很清楚)
我说:你看,丢东西跟放东西,这两件事都有什么?
安安:东西(果然在引导时,问题很重要呀)
我正要说先写「东西」这两个字时,安安已经写好了。我接著说,那丢跟收写在哪里?她很自然并排接在「东西」后面,而且边写边说「东西要丢,要收,还要放」,所以补了一个「放」东西的概念,我发现这是刚刚我们在想今天要做什么事的阶段没有想到的项目。我心中想著,拆解关键词果然会引发相关的思考。
接著,在整理床单时,写了「床单」要洗,晒之后,安安自己也补充了要「收」,收完要「摺」。我惊讶的联想到,如果把清洗床单看成一个小工作流程,随著「收」跟「摺」这两个关键词的出现,让床单这个家事的工作流程更完整了!我心中暗暗惊叹,小孩的思考尚且可以做到这样,职场上的工作者就更不用说了,而这都只因为拆解了关键词之后,出现了思考的活口。
整张心智图完成之后,爸爸来看了看后说:「你跟妈妈都有工作,那我呢?」父女俩讨论了一下下,马上在工作那个大类加上了一个爸爸的工作。我喜欢心智图这么有弹性,可以随时增补想法,而且增补在逻辑十分到位的架构上。
带孩子做这张思维导图很花时间,因为要忍住不直接跟孩子说「你要怎么画」,提醒自己用问问题取代直接给答案,问了问题之后,还得等待孩子思考,如果孩子想的跟自己想的不一样,那就是扩张自己思考弹性的最佳锻鍊了!
我把心智图(思维导图)的思考技术分成本能思考技术跟核心思考技术,本能思考技术包括分类(Grouping)跟联想(Association),这两者都是我们天生就具备的,锻鍊起来相对容易而自然;而核心思考技术有关键词(Key Word)跟逻辑分类(BOIs),这两者却需要刻意练习,在引导安安做这张心智图的过程中,感受尤其深刻,难怪有句话说,孩子是我们的老师,陪孩子长大,自己也再次成长了一次!
*说明:Mind Maps翻译成思维导图,也翻译成心智图,脑图等,指得都是英国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来的Mind M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