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蓝天绿野要去井陉看井陉关口,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太行八陉”很有名气,所谓“陉”,就是横断太行山、穿越太行山脊的八条天然通道,陉口设关隘,因地理位置特殊,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太行八陉从南至北依次是: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井陉地势“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而为“井陉”。井陉是第五个关口。
这里现在已经是一个景区,叫白皮关景区。门票25元,持旅游年票免费。
沿着幽静朴拙的林荫小路,走过“白马告状”处,小路的右侧出现了三间石砌的小屋,正中门楣上,凹嵌长方石刻“立鄙守路”四字,门前有白色小石桥,上有盘龙石雕的护栏。别小瞧这间小破屋,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驿站,建于清嘉庆年间的1811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是供官员休息、补充给养、传送官文函件的场所,全国仅存两处,另一处在苏州横塘,为砖木结构,被称为邮驿史上的活化石。
小屋现在已经成了一个邮政驿道陈列室,墙上的图片向人们介绍了邮政的发展和变迁。倒是门前碧绿的水池和轻快地摆着尾巴的小金鱼,让这里的凝重多了几分俏皮和活力。
从这里开始就有了车辙印。这条古道是秦始皇时期修的,全长一百公里,是燕赵通往秦晋的交通要塞。井陉驿道两边石壁峭狭,一线羊肠,险恶难行。
驿道上的石板历经车轮碾压,马蹄踩踏和风雨侵蚀,都已变得光滑可鉴。漫漫古道,累累车辙,深深的车辙印,让人感受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感受一段尘封的历史。
再往前走,有一块石头平台,这里是著名“秦始皇歇灵台”,平台旁边有块石匾,刻着清人郑大进的诗碑:“廿载升沉话始皇, 郎当西度走辒辌。可堪回首东征日, 赵国河山黯夕阳”。遒劲的字迹里透着沧桑与无奈。
传说当年秦皇死在沙丘平台以后,他的少子胡亥、宰相李斯、“书记员”赵高等人,秘密修改了遗诏,废长子扶苏,改立少子胡亥为储君,为了达到目的,他们秘不发丧,而是将尸体放在一辆装满臭鱼烂虾的辒辌车上,不惜绕远,通过这条古道运往都城,等走到咸阳才宣布秦始皇病逝,同时拿出伪造的遗诏,胡亥继位,逼扶苏自杀,大将蒙括赐死。
秦始皇一生叱咤,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条由自己开创的秦皇古道,会是他送他冥冥西归的末路。
在此后的二千年岁月里,这条古道铺路石仍保持其远古风貌。古道岭石上的车辙痕,是刻在石头上凝固的历史。我竟然在这里看到了三叶草的化石,想来,这里曾经是一片深海呢。
深深的车辙印,一路向前,绵延百十来米,一直到东天门,辙印的宽度,与西安兵马俑出土的战车宽度相同,印证了秦王“车同轨”。因为古道太窄,“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只能沿前人的车辙行进,当辙印太深,车过托底的时候,就往下清理一层浮面的石头,以至于二千年过去了,这里的路面已经下降了近两米。从古关墙壁上不同朝向的錾凿痕迹可推知一二。
东天门附近,有几个建筑,路的一侧是发生在这里背水一战的介绍,路的另一侧有骑着马的关公庙和戏台。
刘邦派韩信攻打赵国,在井陉绵河背水列阵,与赵国军队对峙,赵王派大将陈余迎战。韩信不按套路出牌,“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以自己的三万散兵游勇,背水一战,大胜除余的二十万正规军,杀陈余,擒赵王歇,韩信一举成名。成语“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都是从这里来的。
旁边的关公庙的对联很有意思:“汉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据说有关公的地方必有戏台,我没有百度出原因,大约是中国众多寺庙中,文圣为孔子,武将为关羽吧,北方更是“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为表虔诚,再修一个戏台唱戏做道场吧。
古道到这个关口,再往外走,就不明显了。
我们返回一截路,看到一个地道口,想着它是藏兵洞,便走进去。洞里极黑,需持手机照明,里面尽是些被砸烂了的泥塑。且是一个封死的通道,顶有口,通到山顶,却只能望而无法攀上,大约当年应有梯子可以上下吧。猜不出它是为做景区修建的,还是抗日时的工事,目测年代应不甚久远。
一代帝王的霸业也早已烟云消散,秦皇古道却依然静静的躺在荒山峻岭中。就如,太阳施了光明,也把阴影映在一座座关卡之下。
斯人已去此地空余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