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align = center> 之 一 </div>
灰黑的天空,右边淡一些,左边深一些,直到左上角,几乎是墨黑了;横跨中间的是稍亮一些的一条细线,看上去不那么平整,却足够将天与地的边界勾勒出来;说是地,大概能看得出是由几块不规则的矩形拼出来,似乎还有高低错落。唯一突出的线条,是一根竖立的扶手,坚定不移地托住这个小男孩的手。比起这根扶手,他的胳膊也并没粗多少,再加上从短裤下边伸出的两条细腿,隐隐突出小背心的肋骨和大蚕豆似的脑袋,几乎就是直接从漫画书里走出来的单薄。短裤颜色深一些,背心应该是白的,一点花纹图案也看不出,标准的小平头,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几乎是分辨不出来了。但是,开心的笑意是那么强烈,直冲出小小的相纸。
我没有可惜那照片是黑白的,竟然只有三四寸大小。《蒙娜丽莎》——据说参观过真迹的朋友说:“只有那么点儿大,真的就只有一点点大。” 这有啥奇怪,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来不是靠凑尺寸得来的。这是我最早的单人照啊。
啊,风!
男孩左肋的白背心紧贴身体,带点新鲜的苦腥味的海风吹了过来,还带来了海浪的拍击声、孩子们的喧闹声、凑热闹的鸟鸣声。有孩子尖叫着:
你看,你看,这是什么?我抓到的!
什么呀?什么都看不到啊!
在我那只手下压着呢。你当然看不到了。过来啊!
等着,我过来了。你又骗我的吧!
一个大人的声音:
别过去,先把鞋穿好。海蛎子喇脚得很。
你再不过来就跑了!把桶带过来。
小男孩于是跑出了画面,只留下灰黑的天空。但在记忆中,天是永远透亮的蓝。他们在海滩上抓到的是一只可怜的小海星。
风无色。所以,即便是黑白的照片,也不能减损它的风采。青岛,第一海滨浴场,那时的风,必定和此时是一样的。风无情,它只是夏日的道具和布景。只因为有了人,有了演员,这才是一出戏啊。“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也是“情”。这张小小的照片,便是小学的某个暑假,父亲出差带上我在海边照的。第一次见到海,第一次抓螃蟹,第一次“洗海澡”(当地人的叫法),也许还有第一次吃海鲜(吃了么?没有吃?吃了吧?没吃吧……)。那时,没有“旅游”、“度假”的概念。仅仅为了玩儿,竟然要花那么多钱买火车票,住旅舍、吃餐馆。那是万万不行的。出远门,一定是有明确任务的,比如:探亲、出差、上学。我不知道姐姐有没有为着没有带上她心里不高兴,总之我是很开心的。其实,关于那次在青岛的暑假,已经找不到任何记忆了,但这张照片倒是绝好的证明,在未来的所有的照片里,我都没有笑的这样开心。妈妈说,脸上都长出花来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