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时间:2016年8月12日
从国内大一,到德国的语言学校,再到德国的预科,最后到德国的本科,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都是人生旅途中的美好回忆。在德国学习工作将近7年的Maye,她眼中的德国校园是怎样的呢?
访谈实录:马也的故事
1
我从小受母亲的影响比较大。虽然她基本都不懂英语,但有着浓浓的苏联情节,也很喜欢欧洲风,算是一个很有情调的人。所以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我报考大学时,都选的外语专业。后来,我就被德语专业录取了。
在上大学之前,我就萌发了出国的想法,那时候就想着以后要去英语系的国家留学。后来,我偶然听了一个中介机构的留德讲座。我就将自己多年的想法付诸行动。由于专业是德语,所以我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去德国。
当时咨询了中介,我觉得中介只是给你提供信息,但自己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这些信息。既然这些都可以自己做,我为什么还要委托中介呢?于是,我就选择自己搜集信息,申请学校。上完大一,我就休学准备出国了。
2
在预科入学考试之前有一段空档期,我就提前去柏林读了大概4个月的语言学校。这个语言学校还是要收费的。那时候主要学习德语的听说读写,应该和国内语言班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和国内大学相比而言,就有点速成的感觉,没有那么扎实,说实话有一点点无聊。比较有意思的是,如果国内本科是德语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发小舌音,反之都不太会发小舌音。
一般国内人对德国人的印象是绅士、严谨。初到德国,我就为人与人之前的友好所感染,他们见人都是笑眯眯的。德国人严谨倒是严谨,但是绅士就谈不上了。因为德国的女人大部分都很独立,很强悍,所以德国男人就没有表现绅士的空间了。比如,她们都是自己背包包,扛重物。这样一来,男生就没有意识要帮女士提重物了。我们出去上课休息的时候,男生看见位置,就自己坐下了,不会有女士优先的意识。不过年长的男士,还是很绅士,礼让的。
虽然初到德国,但是我前期准备做得比较充分,住宿和室友都已经自己联系好了,所以我适应得比较快。虽说在国内大学我学的是德语,但是也只是学了一年,而且学和运用还是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刚开始和本地人交流还是存在困难的。当时还是特别羡慕室友可以流利地交谈。不过,后来慢慢地就好了。
3
德国大学之前的教育是13年制的,而我当时大学之前接受的是12年制的教育。虽然我已经读完了大一,但是没有修满三个学期,再加上就读的是普通四年制大学,所以我需要去德国先读一年外国留学生大学预科。如果是重点大学只修满一个学期的本科生,也是要先读预科的。即使修满规定的学期,如果不读预科,就不能换专业,所以想换专业,还是要趁早出去读预科。
读预科的话,语言要求并不高,只要通过APS审核就可以了。APS是Akademische Prüfstelle,中文叫留德人员审核部,主要是针对你的资料进行真实度的审核。当然,预科还有个入学考试,通过这个考试就可以正式入读预科了。每个学校的预科都有自己单独的入学考试。我申请的是Nordhausen的经济类的预科。入学考试就考了德语跟数学。
当时是2004年,读预科还是免费的,每学期只要交100多欧元的杂费。预科都是外国学生,德国学生是不需要上预科的。德国综合类大学的预科大致分为五个方向:1)经济类;2)文学类;3)技术类;4)生物类;5)艺术类。预科通常是1年,但是也有特别优秀的学生,半年就可以完成。预科毕业需要参加毕业考,及格了才能毕业,不然就再读半年。这个毕业考成绩就是申请大学的成绩了,相当于中国的高考。通过预科考试就可以直接就读预科所在大学的相关专业,或者申请其他学校的相关专业,但是不能跨专业申请。
我当时是读了一年的预科,再申请大学的。我们的预科有经济课、数学课、英语课、德语课和社会课。预科的上课形式比较中式,老师德语授课,学生在下面听讲。预科和大学的考试成绩是这样计算的:0-6分,4分及格,1分最好,个别学校还会有更好的,如0.7和0.3,一般分数都是整数或点7、点3。只要用心上课,好好考试,一般都可以通过预科考试的。
4
一年之后,我顺利通过预科考试,所以在申请大学时,就不需要DSH(德国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德语考试)或DaF(德福,即德语语言考试)的成绩。其实我当时不仅申请了预科所在的大学,还申请了University of Bonn(波恩大学)等几所大学。最后我选择了波恩大学,专业是东亚政治经济学(日本方向)。
德国的学制全国统一,大学实行学年制,当时本硕连读,需要5年才能拿到硕士学位。能否按时毕业主要看你的选课密集程度和考试通过情况,说是五年,一般学生都不能在规定时间毕业。
波恩大学的校园特别美丽,尤其是春天的时候,漫步在学校的樱花大道,怎么一个美字了得。
当时住在Aachen(亚琛),离学校特别远,每天坐火车往返需要4个小时,所以我很少过去上课。后来读了一年之后,不走寻常路的我,就选择不读了而不是搬到波恩,重新申请了另外一所大学——RWTH Aachen(亚琛工业大学)。
特别不巧的是,我正好赶上德国学制改革,本科和硕士教育分开了。除此之外,大学开始收学费了,本地学生和国外的学生每个学期要交500欧元的学费,这样一年就是1000欧元。虽然政策发生了改变,但是我还是决定选择去读3年的本科。但是我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好,我可以体验两所大学的氛围。在我看来结果不重要,过程才更具有意义。
亚琛工业大学是11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学校的特色是机械工程、经济工程和自然科学,这几个领域德国第一。电气工程和信息学也是相当不错的。曾经的中科院院长和浙大校长路甬祥就是我们的校友。
5
亚琛工业大学是一所开放式的校园,教学楼东一栋,西一栋,没有大学的感觉。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按照课表上的地址自己去找教室,一时半会儿还真挺不习惯的。
其实也没有想着选择工业类的大学,就像德语选择了我。当时的专业是经济地理。这个专业算是比较新兴的,包含的课程很广泛,如经济、规划、农业、第三产业、城市人口等。对口的职业并不多,一般都是去政府部门工作。
德国的大学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都很严格,越是好的大学、好的专业,越是难毕业。所以每到期末大家都很紧张的准备考试。某一门考试如果三次不过的话,就没有机会继续读下去了,学生只能退学或转学。而且,德国对国外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完全是和本地学生一样严要求。所以德国的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宽进严出,在学习上丝毫不能放松。
在那个时候,主流德国大学都是德语授课,不过现在也有一些英文授课的大学。在德国,一般有三种课堂形式:1)vorlesung,类似lecture,就是大课,上百人一起听课;2)seminar,这种是讨论型的课堂,老师一般在学期初布置话题,学生根据话题写论文,轮流写论文;3)exkursion,类似field work,老师带学生去外面上课,比如参观工厂。这种课程比例不高,都是穿插在seminar里面的。
老师一般都会给我们发讲义,需要用到课本的话,我们就去图书馆借。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不适应这种授课模式,还是感觉挺痛苦的。第一期学期,我们的seminar一上来就要写论文。我一个中文的论文都没写过的外国学生,完全是蒙圈的。当时真是写不出来,急到哭。后来我就放弃这门课了。不过后来渐渐摸索到方法之后,也就习惯了。比较有意思的还是exkursion,特别是地质课的exkursion,大家一起出去实践,学习兴趣还是很高的。
6
个人感觉和德国人一起玩耍比较无聊,无非就是喝喝啤酒,有的没的聊一聊。所以课余时间,我一般都在做兼职。在德国,持有学生签证的学生,每年有90天的合法打工时间。我之前在波恩上学的时候,都是要坐火车的。
有一次在科隆转车的时候,一个中国女生走过来和我打招呼,我们就成了好朋友。后来我就跟着她去了同一个公司工作了。这个公司其实是个旅行社,我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订机票,制定行程。这份工作一干就是4年。相比在工厂和餐馆打工的学生,我算是幸运的了。这一切就要归功于那次邂逅。这份工作还是蛮开心的,和德国的同事相处得也很融洽。最大的收获就是友谊。我觉得这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毕业之后,想要留在德国工作的话也没有那么困难的。70%~80%的留学生只要努力都可以留下来工作的。我那时候的情况就可以继续留在德国,但是考虑到国内的父母,还是选择回到家人身边了。
这些年的留学生活,加速了自我的成长,特别是独立能力,不仅是生活上的独立,还有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上。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没有人可以帮助你,你只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时比较遗憾的是没怎么出去旅行,因为假期都在考试,要么就是回国。
有时候,人总是觉得来日方长,反正近在咫尺,总是会去的嘛,结果发现直到你离开,你终究是没去。很多人和事都是一期一会,错过了就可能永远错过了。所以趁年轻,趁现在,一定要多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来日真的不一定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