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的
一说打铁的,人们脑海大概就会出现一盘炉火,一个铁砧,师傅用钳子从火炉里夹出火红的铁块,放到铁砧上,小伙计抡起大锤,在师傅小锤的指引下,叮叮当当打了起来。只见火星四溅,几番锤打后就成了不同的锻件,有镰刀、锄头、菜刀等。有句话:“好钢用在刀刃上”,以前冶炼技术低,钢的产量很少,因此钢对铁来说比较稀少;很多农具、刀具需要用“夹钢”技术。“夹钢”就是在铁坯上开道缝,把一块钢镶嵌进去,用锻接的方法使它们融合为一体,这需要掌握火候,钢和铁都达到表面熔化状态,掌钳的师傅和打锤的要配合好,迅速把他们锤打成一体;这需要技术,温度过高,钢和铁都化了,工件就作废了,温度低则锻不到一起;夹钢的好处很多,一是节省了钢的用量,再则铁比钢软,比较容易磨出锋利的刀刃。师傅还会把锻好的刀具烧得通红,把刃部迅速投入水中,使钢快速冷却,提高硬度,这叫“淬火”,这有很高技术,刃部过硬则太脆,软则不锋利,不崩不卷才是好刀具,这种技术一般人掌握不好。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入机械学校的,学校是管饭的,当时很多家境困难的学生,选择上这种学校,学校饭费标准是每月十元八角钱,这在低收入年代,基本可以吃饱。学业分四个工种,车、钳、铸、锻。那时岁数很小才十五六岁,根本不懂什么工种好,而且对这些工种性质也不了解,但是知道锻工就是打铁的。当时有个最简单地想法就是,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要干锻工。锻工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民间俗称“打铁的”,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人们不了解锻工,但都知道打铁的,我的脑海也深深印上了“打铁的”这种形象,这印象可不是什么太好的印象,而且觉得“打铁的”!多难听!所以干什么都行,千万不要打铁。俗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没想到公布工种名单,我偏偏被分配到锻工工种,为此难过地流下泪,当时岁数小,很快就丢到脑后去了。看来这出师不利,人生才开始就入错行了,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
毕业后分配到一个柴油机配件厂,在锻造车间从事本专业。现在的锻造,已经不是几千年传统“打铁的”那种形象了,工厂基本都是机械化了。炊事班一位老师傅,常到锻工房看我们干活,他常说:“开过药铺打过铁,给个县官都不换”,这是说从前开药铺和打铁,是非常赚钱的买卖,因此给个县官都不换。开药铺的发财的很多,这个有目共睹;但开打铁铺的发财的真是没听说。不过看文史资料,汉朝有位叫卓王孙的人,先辈最早是赵国一个铁匠,秦灭赵后,被秦迁徙推着小车来到四川。卓王孙后来发了大财,成了当时有名的钢铁大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卓王孙家僮八百人”,这是说在卓王孙家的僮仆就八百多人,可想而知,他的工场人数更是非常可观。历史上还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就是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卓文君是一位美貌且有才华的女性,精通音乐,十八岁就守寡在娘家。司马相如也是非常有才华的一位青年,并擅长作赋,琴也弹得好。一次,司马相如去卓王孙家做客,弹了一曲“凤求凰”,深深打动了卓文君,当天晚上,卓文君就跟着司马相如私奔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这是说司马相如家里穷的“家徒四壁”。卓王孙羞耻女儿的做法,一分钱也不给她。为生计他们开了一家小酒店,司马相如当伙计,文君坐台卖酒,这就是有名的典故“文君当垆”,四川邛崃很多旅游景点与他们的美丽传说有关。司马相如的赋受到汉武帝的欣赏,并在朝廷里担任官职这都是后话了。
卓王孙是汉朝,距今两千年了,比这再早出名的铁匠是春秋时一对锻造宝剑的,名叫干将、莫邪的夫妻。他们锻造的宝剑非常锋利,削铁如泥,他们锻造的宝剑一雄一雌,宝剑名字就叫干将、莫邪,名传天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也曾见过两口子开打铁铺的,男的掌钳,女的打大锤。掌钳就是左手用钳子夹住加热好的工件,做90度或180度翻转,右手用手锤指挥大锤击打点,轻重缓急都用手锤指挥,技术高低都体现在掌钳上。女的先拉风箱,铁烧好了,女的丢下风箱,拿起大锤就打起铁来,听那有节奏的锤点,真为这天衣无缝地配合叫绝,他们可不是锻造宝剑的,同心协力也就是为了生计。有句老话:“嫁给当官的当娘子、嫁给杀猪的翻肠子、嫁给打铁的抡锤子。”这些话有点调侃,可女人抡大锤,看起来仍让人顿生怜意,同时也让人肃然起敬,她们很能干。看这两口子的打铁形象,大概就是几千年前干将、莫邪的影子,干将和莫邪夫妻俩当年是否也像这夫妻俩的样子,干将掌钳,莫邪拉风箱?铁烧好了又拿起大锤?是否也是这样配合,锻出了百世传名的宝剑!?这样夫妻配合模式难道传承了几千年?这些都不得而知,只能想象!
现在的冶金技术太发达了,钢材品种达几百上千种,两千年前的冶炼技术没法和现在比,但现在的人们,却无论如何也锻不出干将、莫邪这样传名百世的宝剑,这些锻造宝剑和热处理技术已经失传了,甚为可惜。看资料说古时锻宝剑用的铁,需要反复锤炼才能成钢,千锤百炼这个成语大约就是这样来的,可见当时我们古人的冶炼、锻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今也有几处用传统方法锻造宝剑的,比较出名的有“龙泉宝剑”,他们锻宝剑用的钢材是汽车废弹簧钢板,和古时用的钢材不是一码事。但是传统、高级的龙泉宝剑却是用在河溪里捞得铁英沙锻造的,大约四十斤铁英沙才能锻一只宝剑,在锻造时需要对锻件反复折叠。这种折叠锻打与前文中提到的“夹钢”锻造有点相似,两块折叠的锻件加热到半融化状态,并把折叠的锻件锻为一体,这样锻造的宝剑出现特殊花纹,宝剑的重量大约只有两斤多,可见锻造难度之大,龙泉人在探索、恢复古代技艺付出艰辛努力。据说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曹操的佩剑,就是专门精工打制的,只是现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机械普遍应用,已经用不着女人抡大锤了。
据考古人员对出土宝剑的考古发现,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使用锻造的铁制宝剑了,但广泛采用锻造技术大约是在春秋中晚期,战国时期锻造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在铁器广泛使用前,宝剑是用青铜铸造的,古人青铜铸造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出土的越王勾践宝剑就是青铜宝剑,两千多年了,出土时仍然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另外,干将、莫邪也许是铸造青铜宝剑的工匠,也许当时的年代他(她)既铸造也锻造,他们的资料不太完善,大多是传说,这两把宝剑也早就失传,不知所踪。另一出名的工匠叫欧冶子,龙泉宝剑的创始人,据说他就是既铸造青铜剑,也锻造铁制宝剑。出土的越王勾践宝剑,就是欧冶子或干将所制,《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有记载。史记《刺客列传》专诸刺王僚,专诸行刺使用的鱼肠剑就是欧冶子制造,有资料说吴王僚当时穿三层铠甲,要想刺穿这么厚的铠甲,青铜剑不够锋利和容易折断,必须使用铁制宝剑。“鱼肠剑”是因为锻造过程中反复折叠,剑身出现鱼肠一样的花纹,青铜剑表面虽说也有花纹,但那是表面处理,与锻造形成的花纹不是一码事。
现在工厂的锻造,主要是生产机械零件,是机械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汽车、轮船制造很多零件都是锻造,军工更是离不开锻造,像坦克、大炮关键零件都是锻造。锻造工作是一种强体力作业,火烤烟熏,劳动环境较差,打铁人的脖子(脏的)可以和乌鸦比黑,一般没人愿意干这种又脏又累的工作。俗话说:撑船、打铁、磨豆腐,这是人生最苦的三大行当。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个渔民曾聊天说过,出海打鱼,那时是没有机械的,在茫茫大海上,船舶行驶靠风帆,没风的天气就得摇撸,有时就得摇一天,甚至几天。而磨豆腐也是没有电力和机械的,也是长时间靠人力推磨,所以撑船、打铁、磨豆腐是人生最苦的三大行当并不为过。老师傅常说:“好汉不干(打铁),赖汉干不了”;看来我们属于“不好不赖”那种人,所以才当了铁匠。但实际上,干锻工是一种很雄壮的工作,常言说:“打铁须得自身硬”,没有一副好身板,确实应对不了锻工工作。你看!炉火映红了锻工的脸庞,汗珠与火星同时飞溅,火红的钢铁,在锻造人的手里,犹如一条火龙,有时又像是一团火球,随着激动人心的锻锤轰鸣,在有节奏的咚、咚、声中,火龙、火球手中翻腾、飞舞,这是多么壮观的场面,旁观者往往看得目瞪口呆。
打铁人整天盯着炉火和火红的钢铁,都练就了火眼金睛。他们对炉中加热的钢铁,胸有成竹;如果钢材温度高了,钢铁组织中的晶粒就粗大,钢材的强度大打折扣,甚至报废。温度低了也不行,必须恰到好处,才最利于锻打。好锻工锻打工件的尺寸,仅凭眼力,往往锻完后不差一毫米。有句歇后语:“木匠打老婆——有尺寸的”,其实铁匠要比木匠更有尺寸,更有眼力,他们打铁是行家,却舍不得打老婆。“打铁的”虽说是入错了行,可打铁人娶的媳妇,个个如花似玉,曼妙无比。不信你到铁匠家看看,哪个铁匠家不是“铁屋藏娇”!她们可没嫁错郎,打铁人是好样的!
现在锻工在锻锤前操作的工件太重,已经不能像手工锻造那样一只手操作了,需要双手握住钳子。再大的工件需要几个人协助才能翻动,更大的需要机械来翻动,但司锤工操纵锻锤,锤击轻重都得听掌钳的指挥。常用的锻锤有空气锤和蒸汽锤,空气锤是电机带动连杆活塞,压缩空气,推动工作活塞上下运动,实现打击动作,空气锤一般吨位较小。蒸汽锤是利用锅炉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推动活塞上下运动,实现打击动作,蒸汽锤吨位较大。以前看过这样的报道,技术高超的司锤工,可以把手表用锤头压住,人取不出来,但提起锤头,手表正常走动,这是非常高超的技术,要知道,这些锤头重量上吨重。还有的报道是在锤面上涂上墨,砧面上放上鸡蛋,锤头呼啸着落下来,压住鸡蛋,提起锤头,鸡蛋上被墨染黑,蛋却完好无损,这锻锤操纵的实在是有点出神入化。这真是重击如泰山压顶,轻击如怀抱婴儿,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现在的锻造设备,非常壮观,大型锻锤有两三层楼高,锻锤仅锤头重量就达十吨,锻件也以吨论,成吨重的火红的钢铁,在这些大型设备面前,简直就是面团,锻造人又像巧媳妇在揉面。看这样的锻造作业非常震撼。锻造人往往自称“打铁的”,可现在的打铁的,和从前的打铁的,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