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妈妈们,你在哄孩子睡觉时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睡前给孩子讲个故事,孩子听着听着闭眼了,你无意间讲错了一个情节,孩子就醒了;你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着闭眼了,刚一放手,孩子又醒了;你再多等一会儿,正要悄悄的离开,还没关上门,孩子就开始叫妈了。
孩子似乎总在跟你捉谜藏,总没有真正的睡着,你的陪睡时间也将变得越来越长。妈妈圈里流行这样一句话:醒着的孩子是魔鬼,睡着的孩子是天使。从魔鬼变成天使怎么就如此艰难呢?
为此你找来了很多的育儿书籍,参考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诸如睡前喝杯牛奶,给孩子泡个脚,放些轻柔的音乐,给孩子讲故事等等;甚至还有一些要注意的事项:保持家里的安静,睡前不要让孩子太兴奋,家人们尽量跟孩子一起早些入睡。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所谓的睡觉环境,可谓竭尽全力。
于是,带孩子入睡变成一件复杂的事情。可是,睡觉原本就是一种生理本能,本应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顺着生理本能把简单的事情简单的做呢?
在我小的时候,每次去姥姥家,晚上我跟着姥姥睡,我睡这头,姥姥睡那头。每次睡觉前,姥姥就跟我聊天,聊妈妈小时候的事情。每次聊的都是同样的事情,从不变化,我都快背下来了,但是又不忍心打断姥姥,随她自顾自的说。老人家的声音柔柔的,暖暖的,非常的慈祥,我断断续续的听着,偶尔回应一下,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每次去姥姥家,睡得又香又甜,外面的声音丝毫影响不到我。
当我在“催眠无极限”工作坊中,看到马春树博士用催眠的理论演示如何带孩子睡觉时,忽然意识到:姥姥就是一个带孩子入睡的高手,她就在用一种科学又简单的方法引领着我进入深深的睡眠!
姥姥一直温柔的陪伴在我身边,不厌其烦的重复着同一个故事,我的大脑不用任何思考就知道她下句要说什么。于是,大脑不再那么兴奋,整个身体慢慢沉静下来。姥姥还时不时的问我一两句,我睡一会应一声,睡一会应一声,慢慢的在姥姥低沉温柔的声音下,越来越放松,越来越深的进入梦乡。
在整个过程中,姥姥究竟用了哪些技巧可以借鉴呢?
01
给孩子一个确定的没有压力的正常空间
带孩子来到房间,耐心的陪着孩子:“宝贝,一会儿妈妈给你讲个故事,你听过的,过一会儿,你可能就要睡着了。睁着眼听也好,闭着眼听也行,随便你。等你睡着了,妈妈就要去隔壁的房间做自己的事了。”当你把这一切都告诉孩子,孩子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很确定,对周围的环境很确定,他也知道妈妈没有要求他马上睡觉,什么时候睡着都可以,睡觉便不再是一件刻意的、有压力的事情。带着一身轻松,沉侵在熟悉的故事声中,慢慢的进入睡眠状态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你也不必刻意的去创造安静的睡眠环境,甚至让其他家人牺牲自由活动来配合孩子睡觉,而仅仅只需要保持正常的家庭环境,经过多年的生活,孩子的潜意识对周围的环境已经很熟悉了。刻意的改变,刻意的创造环境只会让孩子的神经系统对外在的声音,外部的环境变得更加敏感。
02
讲单一重复的故事,不做任何改变
这里的故事不是精彩的故事,也不是没听过的故事,而是讲了千万遍、孩子耳熟能详的故事。当你在讲重复的故事的时候,孩子就不必去猜想其中的情节,不必再发挥想象力去构建其中的画面,那些情节、画面会瞬间浮现,比大脑还快。
甚至,你都不能改变其中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情节。因为你会发现,刚刚还闭眼听故事的孩子,只要一改动,他就睁眼:“妈妈不对,讲错了,应该是什么什么。”孩子对熟悉的事情非常确定,任何一点变动都能让他的神经兴奋起来,于是刚刚进入的平稳状态就会受到干扰。
所以,你得保持不变,最好一点都不变,在不变的情景中,孩子才能较快的进入睡眠状态。
03
加深孩子进入睡眠的深度
在美式催眠流程里有一个环节叫“反应性催眠”,刚刚让你进入催眠状态就将你唤醒,经过若干次循环,再让你进入时,你会进的更深。就像放风筝的时候,当你将风筝逆着风往回拉一些,再次放手风筝反而会飞得更高。而姥姥在给我讲故事时,正是运用了这一原理,她中途时而问我一些问题,我才刚刚要睡着就又勉强清醒一下,接着就更想睡,接着下一次更费力地清醒,然后就感觉更困。最后姥姥再问我时,我已经深深地进入了梦乡。
所以,妈妈陪孩子入睡时,可以偶尔的问一下孩子:“宝贝,睡着了没?睡着了告诉我一声啊,妈妈继续讲故事了。”这样就会将孩子刚刚放松的神经系统刺激一下,待孩子再次放松,睡眠的深度将会进得更深。
你一放手孩子就醒,一关门孩子就叫妈,正是因为孩子的睡眠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当孩子真正的进入深睡眠,有经验的父母就会发现,纵然是狂风暴雨,雷鸣闪电也吵不醒孩子。
综合以上三点,你会发现带孩子入睡原来如此简单,且孩子的睡眠质量也会大大提高,自己也能更有精力和效率地做自己的事情。
那么就从今晚开始,成为你家宝贝的“催眠”大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