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回顾
先简单回顾一下上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如下:
1.设计思维和高效学习可以互相促进,本文探讨的问题为——如何通过设计思维来提高读书效率;
2.读书效率可以通过更快的读书速度,或者,从书中摄取更丰富内容,两种思路得到提升;
3.提高读书速度最快的方法,就是通过对文章结构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并且大胆取舍。
那么今天这篇文章要探讨的问题是——
「如何通过对书本知识内容最大程度地摄取,提高读书效率?」
设计解决
运用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必得用到几个非常基本的设计理念:
1.「less is more」;
之前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谈到过对less is more的理解。
我也一直是「LESS IS MORE」这条理念忠实的拥挤者和践行者,但我渐渐发现,在这种设计理念中,其实包涵着三重理解性内涵:
1.「LESS IS MORE」强调的是在一个系统中,少却重要的那个部分,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八二法则)
2.「LESS IS MORE」是通过简化的方式,让事物的本质得到最突出的体现;(断舍离)
3.「LESS IS MORE」启发我们从一件事物中尽可能挖掘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厚薄读书法)
在这里要用到的就是第三种理解。
比起现在网络上很流行的「如何一年读100本书」,「或者如何一天读10本书」这种读书经验分享的文章,我更想看到的是,如何把一本书读出10本书,甚至100本书的效果。遗憾的是,就我目前所知道的,网络上好像还没有人写这种类型的文章,所以我打算试试。
2.针对性;
人不一样,对书的内容需求就不一样。
同样一本书,有人想了解作者提出的核心理念;有人想知道作者构思整套理念背后的思维过程;有人被书中所列举的丰富案例所吸引;有人只想通过读此书来丰富自己对同类主题的认知。
所以在读书之前,甚至在还没有选择一本书之前,我们都应该先问问自己,我需要什么?我想通过阅读来获得什么?
我知道虽然有很多朋友可能会,认为这样的做法表现得很功利,会丧失可以在随意自由的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惊喜,和与上带来的愉悦感受,但我想声明的是,在这篇文章里我着重想谈的是如何提高阅读的效率,并非读书的享受与情趣。
所以我强调读书一定要有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3.系统性
很多人都会发现,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每个人的成绩都很好,各个科目都能够考到很高的分数,可一旦进入初中,就发现,取得好成绩不再像小学时那样容易。升入高中后,原本在小学都能够考到很高分数的同学,即便是成长环境一样,智力水平相当,但也会在成绩上出现很大差异。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小学考察的是单一的知识,而高中考察的是很多单一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上小学时我们接触到的都是单一的知识点,学习起来相对容易,小学考试也都只是对单一知识点考查,只要智力正常,大家都会。
但后来慢慢的升入高中初中后,对相同领域里的知识学习会更加深入,单一的知识点越来越多,甚至知识点之间出现了重要的联系。而此时考试考查的重点,就不仅仅是之前的单一知识点了,而是它们之间的联系!
如此一来,难度便会加大很多,随着学业水平提高,这种对同一领域之内,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考察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出现对跨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考察,而这必然会更加困难。
所以一定要在学习时具有系统化的思维,将原本摄取到的单一知识点,归到他所属的某个领域的知识系统中,并不断加强这个单一知识点与其他同系统内的知识点间的联系,甚至是跨学科知识点间联系,如此才算是对这个知识点有更全面更深入的掌握。
因为,每看完一本书后,不要仅仅是画个思维导图,知道一下这本书的框架,就觉得自己已经学到本书的精髓,还必须要对其中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归纳,并将之纳入到自己之前架构的个人知识学习系统中。
实操示例
接下来我会以自己读一本书的整个过程为例,跟大家分享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心得。
(ps:提前声明,我这套方法针对的是非小说类读物,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经验性知识,几乎都是以非小说类的形式进行传递的。我的职业是高中语文老师,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中国文学有着无比深沉的热爱,也向我的学生无数次肯定过文学的价值,但在此,我认为自己的这套方法更适合阅读非小说、非文学类文章,不过要用来学习创作小说的话,也可以借鉴其中的方法。)
设计阅读实操六步走:
选择书籍
确定需求
深度阅读
整理笔记
消化输出
1.选择书籍:
郝明义在《越读者》这本书中,用很形象的方式对我们可能会读的书做了个分类:
1.主食——解决生存需求的阅读
为了寻求人生在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教科书、与专 业领悟相关的书、理财、人际关系、励志书、语言书、电脑书)
2.美食——思想需求的阅读
不谈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但帮助我们从根本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和现象的本质,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一般隐藏得比较深难读懂,需要耐心精读,慢慢消化。(哲学、宗教、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籍)
3.蔬果——工具需求的阅读
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与出处。(字典、百科全书、地图)
4.甜食——休闲需求的阅读
为了娱乐消遣,是一种休闲活动。(武侠、推理、罗曼史小说、漫画、写真集、八卦内幕)
以一抵十,甚至以一抵百的,值得我们多花时间多读几遍的书,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按他的分类,就是书中的「美食」!
我在这里挑的这份「美食」就是我钟爱一生的男神、知乎超级大V、深读社创办人采铜老师推荐的——《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2.明确需求:
通过对本书序言和目前的迅速翻阅,我明确了自己想要通过这本书学习的知识主要有——
1.了解创造的整个过程;(我想让自己变得有创造力)
2.了解优秀的创造者们有哪些可供我复制培养的人格或特质;(我想成为像他们一样卓越的创造者)
3.在同不领域中的创造力有什么不同表现,尤其是在文字领域;(我想成为优秀的小说创作者)
4.如何创造一个新领域;(我想开辟蓝海)
5.如何对文化进行创造性地传承与再造;(我想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6.书中有哪些有价值的实例可以记下来;(方便以后我写文章时引用)
7.全书的写作结构有什么特点,值得我学习。(我想学习非小说类文章写作的结构和技巧)
8.这本书里所讲到的知识和我以前看过的同类型的书有什么异同;(之前看过《赖声川的创意学》,感觉可能会有相似之处)
9.如何运用从这本书中学到的知识,指导我进行一些具体的创造性活动。(比如写篇小说)
3.深度阅读
书我看完了,在这里用来做示例的是书中的 第一部分 创造的过程 中的 第4章 创造力的运行机制。
直接上图。
跳过开篇的导入,迅速明确本章的重点是产生创造力的五个阶段:
沉浸;
酝酿;
洞悉;
评价;
制作。
这句话我看到时眼前一亮,有助于启我进行写作,便画了下来。
创造力的过程是循环的,而不是线性的。这一句让我对创造的过程有了新的认识角度,而接下来作者用了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经历,证明这个观点的例子也值得一并收藏。
作者举出戴森对自己创造过程描述的例子,其中对于自定义表述规则的这段,让我很有收获,语言文字的局限感受在表达时经常会有,为了让表达更明确,有时我们基本可以在已有的语言系统上自行创造一些字词,用来更方便地表达信息。就比如我前段时间看李笑来的文章,发现他就是这么干的,他自定义了一个词,叫「睡后收入」,经常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很多常看他文章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那么我当然也可以学习这种自定义的表述规则。
在戴森的描述中,他提到了问题组织的重要性。表达同样的内容,经过不同的形式来组织,最后呈现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别,比如同样是表白,有人直接我爱你,有人说月亮代表我的心。而寻找到更好的组织形式来进行表达,就是表达沟通中的高级技巧,而它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因为戴森的事例对我启发很多,所以我特意做了例子收集的标记。
接下来,戴森继续谈自己创造的过程,其中强调了放松的重要性,而这正是前文提到的创造力产生的五个阶段中的第二阶——酝酿。这个部分和我看过的《赖声川创意学》中,作者讲自己创作话剧《如梦之梦》中的经历非常相似,说明放松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后面还有很重要的一句:创造的五个阶段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会彼此交叠。这必然是了解创造过程的重要了。
再往下看到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之前所了解的知识,很可能会成为了解新知的障碍!这个观点非常重要,我们遇到问题时的常规思考方式是去通过向外界寻求更多途径,用加法解决,却往往忽视了变换角度,通过向内的深度探求,用减法解决。发我深醒,加个星。
在论述某个小分论点时,作者用了形象生动的排比式导入,我职业惯性地将之画了下来,认为他写得很棒,而且这种排比式导入,虽然我以前写作时也会用到,但自我感觉没他用得这么好,所以也记下来吧!
作者连续用了两个创造者的故事来说明艺术家是如何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灵感,其实就是侧面强调了,想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必须关注现实生活,且最好有自己独特的关注方式和角度。
这段文字作为一个论点的结尾,一方面总结得很到位,另一方面也是对好奇心之类主观动机重要性的强调式论证。
好了,例子就先举到这里吧!这完全是按我自己的阅读需求做的笔记,肯定有很多朋友不一定认同,但我想强调的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各位明确,在读书做笔记时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发现挖掘,不要消极被动地默认接受。
设计阅读实操五步中已经讲了三步,字数已经严重超了,还剩下最重要的整理笔记和消化输出的部分,下周再和大家分享。
选择书籍OK
确定需求OK
深度阅读OK
整理笔记(下周分享)
消化输出(下周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