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情,虽苍老了容颜,倘若能一点点通透思想,自觉也是一件美事。
前一段,爱人在看《康熙大帝》,书不时搁在茶几上,有天我随手拿起翻了下,至此归我先看。纳闷这套书之前我也看了一些,当时瞧那什么帝王之家的争权夺位,官场上的尔虞我诈,看的我头晕,实在不想费脑子去弄清怎么来怎么去,就再也没去碰了。这次不同,边看边观照,还有一点个人体会。
例如第二十九回康熙皇帝笑清廉公正的陆陇其道:“可笑你这个人,竟不会做官!人家是越做越大;你倒好,越做越小。朕没记误的话,你是二甲传胪进士,由翰林院外任分湖盐道,后降为凤阳知府,再黜济源县令,如今索性什么也不是了!”陆陇其答:“万岁觉着可笑,臣却觉得可悲。得罪了盐枭,道台做不成;没钱送藩台,知府做不成;放走孝子,知县做不成。岂不成悲?”康熙先讲他不懂变通,又说了几个变通的法子,还以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喻示陆某“真的贤良之臣,得有明哲自全之道!你有报国之志,却没有虑事之智,身命尚且不保,怎样效忠朝廷?”让我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性情耿直,心直口快,看不得别人一丁点偏私的行径,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做事不懂变通,还常自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因此“开罪”了不少人,以致做工作履履受挫,也间接影响了自己的前程。如今回过头,就觉得那时的自己太“自我”,从未认真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为什么这样做。违反了人际交往的“金玉良言”——“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你有能力捕捉到对方的观点,并且要从你和对方的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康熙和陆陇其的对话又让我想起前一段和同事讨论的一篇文章“儒家、道家和法家”,两者的观点不谋而合,文章说孔子是伟大的,没有孔子中国就不会有几千年来社会意识形态的超稳定结构,就不会有以仁政、王道、大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道德教化的儒家文明,儒家研究如何做人,因而被后世独尊。但是儒家只能说不能做。处世当懂一点道家,道家更富于真正的哲学思辩性,有时候需要委屈求全,以柔克刚才能保全自己。诸子百家中只有法家具有冷峻无情的理性气质,“法、术”是手段,核心是“势”,法家只能做,不能说。个人认为说有些观点虽是事实但不能苟同,没有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舍身救义哪来历史的进步,今天的幸福生活,人人都讲“道法术”,那这社会还有多少温度,还有多少信任可期。
实在是学识浅薄说不出大道理,只依稀似通透一些,似还存疑问,感谢岁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