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影迷来说,八月最大的好消息,应该就是戛纳电影节斩获金棕榈奖的《小偷家族》在国内公映吧。
上海电影节,这部电影的票半分钟就被抢光,票价被炒到上千元,可见这部电影的口碑是极好的。
导演是枝裕和,擅长拍家庭亲情电影,其作品《无人知晓》,《步履不停》,《海街日记》,《比海更深》等在豆瓣上都是获得很高的评价。
拍纪录片出生的是枝裕和,在拍电影时不会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情节故意煽情,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去表现人物。
对于人物的情感,是枝裕和表达得相当隐忍克制,这符合东方人含蓄的特点,内心的情感大多是压抑着不轻易表达出来。
《小偷家族》是一部带有很强是枝裕和风格的电影,但这次又有些不一样,相对于前作有了突破。故事不再是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展开,而是由六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一个家庭,表面上和谐相处,暗地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不同于是枝裕和以往的电影明亮的色调,《小偷家族》的画面的色调很阴暗,屋子里光线不足,人物周围的黑暗,似乎要把他们吞噬。在这样的一种氛围的反衬下,反而显得“一家人”的感情真挚难得。
是枝裕和是一个心思极为缜密的人,电影里看似很随意的镜头,到最后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前面都是伏笔啊,电影里藏了很多细节,等待观众去发现。例如亚纪的假名“纱香”,尤里手上伤疤,海边沙滩奶奶用沙子盖在自己的脚上。
烟花是是枝裕和喜欢用的一个意向,象征着希望。一般导演会直接拍烟花在天空绽放的景象,但是枝裕和的表达是含蓄的,《海街日记》里拍的是烟花在海面上的倒影,到了《小偷家族》这里,更是把这种艺术发展到极致。
一家人在屋檐下看烟花,明明只有声音没有光亮,却都看得很陶醉。镜头俯拍下来,他们分明是被深邃黑暗包围着,看不到一点光亮,烟花完全是靠想象出来的。把这群边缘人物的处境,用这个意味深长画面表现出来,这个镜头,可谓是神来之笔。
通过一个个日常的小事——吃可乐饼,合作偷窃鱼竿,把掉落的牙齿扔到屋顶……慢慢一家人之间建立起很强的羁绊,但最后在祥太被抓时,苦心经营起来的亲情假象瞬间瓦解。
习惯于生活在黑暗里的小偷家族,突然暴露在阳光下,所有丑陋的地方都显露出来了,一家人被审问时,黑历史被翻了个底朝天。
原来他们的身份都是假的,名字也是冒名顶替的,每个人都是在玩角色扮演。“爸爸”把自己的真名给了捡来的孤儿祥太,希望他作为另外一个自己活在世上。
在前面的剧情,是枝裕和已经借信代之口,说出了真相:一个被遗弃的人是不可能去关心别人的。所以这群不被爱的人也是很难去爱别人的,这个事实非常地残酷。
刚看完电影时,我有一个误解,就是觉得他们是因为生存而聚到一起的,通过互相利用而生存下去。后来反刍了一下电影的结局,我发现我想得太简单了。《小偷家族》不仅仅讲的是一个家庭,而是社会的问题。
以日本的福利制度,奶奶是可以去住老年公寓的,祥太是可以去福利院的,但他们为什么不去呢?因为在那里他们无法得到亲情,他们都是被亲人遗弃的,聚到一起是为了互相弥补缺失的爱。
福利制度能给你提供物质保障,却不能给你提供爱,像《无人知晓》里的几个孩子,他们宁愿躲在家里相濡以沫地苟活着,也不愿意去没有人情味的福利院。
随着时代的发展,完整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少了,传统家庭遵守的伦理纲常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了,所以才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离异、单亲家庭、遗孤、再婚……这些都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不断被重复的母题。
而这些问题,受最大伤害都是那些年幼的孩子。
孩子要去承担大人不负责任的后果,《无人知晓》里的长子明,《海街日记》里的大姐幸子,《小偷家族》里的祥太,都是这样的角色,被逼着早熟,照顾弟妹,担负起父母的那份责任。
假如没有暴露,这家人继续生活下去,那么亚纪会成为另一个信代,与自己的客人成为夫妻;祥太会成为另一个治,在工地做着临时工;尤里会成为另一个祥太,靠偷窃维生。
然后他们会继续收留那些被抛弃的人,壮大他们的家族,继续堕入痛苦的轮回之中。
在妹妹在超市偷窃,即将成为另一个自己的瞬间,祥太想起了小店老爷爷的话,突然觉悟,不能让这个悲剧延续下去了,于是他拼命地往外跑。祥太牺牲自己救妹妹的举动,打破了缺爱的人无法去爱别人这个魔咒,正是人性光辉的一次闪耀。
《小偷家族》是一部让人深省的电影,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一些感触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