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般很少写读后感或者听后感之类的东西,后来发现如果不写写的话,总像是少了点什么东西。那就干脆用不太过修饰地语言来说说听后的大致感觉吧。
历程的大纲是俞老师经过高考的刻苦学习,最终上了北大。然后由于在北大做的很出色然后在北大教书,因为想出国留学但是资金不够,便开始兼课赚钱,但是后来却被学校记了处分,后来就果断辞职出来自己做事,从一个教课到把培训班做了公司,最后做成了集团。
最开始的时候是俞老师一个人教课,随着课堂规模的扩大,便需要更多的人手来一起做事情。这个时候就把在国外的同学请了回来。然后随着业务的进一步扩大,招揽了更多的人才。用“包产到户”的思路,将各路人才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后面也因为这个制度而招致内耗,于是请了外部机构来理清公司管理层股权事宜。中间经历了浑水公司等的波澜,不过好在新东方人才济济,由一批像陈向东老师这样的人才稳住了中层和基层,使得高层即使内耗也没有影响公司业务的收益。俞老师也从董事会老大,到离开董事会,再到回到董事会,经历了一系列的起起伏伏,但是最终新东方还是在发展的道路上前进着。
这里面印象比较深刻的由几件事情,我来一一说说。第一,有的时候,最初的想法和后来的经历会影响最开始的想法,然后一路发展,这个时候需要适应变化、拥抱变化。俞老师最开始兼课其实是为了赚钱出国留学,谁知道最后做成了创业项目,然后开了公司;第二,一旦成立公司了,就要做好时时沟通的准备。人一多,事情就多,除开原有的业务,人情世故也不可避免的会掺杂进来,这个时候多沟通就很必要。第三,处理事情要灵活。不管是借用东方大学外语培训部的牌子,还是去海淀教育局办执照,还是和公安局协商贴广告伤人事件,这些都不是一个书呆子的人能做出来了。这也像俞老师有一次在演讲中提到的,现在只有把书呆子和二流子结合起来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