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女儿发愁的对我说老师让他们写《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她不知道怎么写,我问她是否看完了那本书,她回答说没有。我让她把书拿给我看,不算薄的一本书,不是短时间能读完的,看看墙上的挂钟,时间已经不早了,已经不可能让她把书看完再自己思考怎么写,而我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浏览完书的内容。为了完成作业,于是我采取了一个投机取巧的办法,只看了整个故事后面的一篇书评,又让她在网上搜索了下别的学生写的范文。
我以为女儿能够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了,没想到她写出来的东西完全不能看:“蟋蟀偶然搭错了车从乡下来到纽约时代广场。其实这里面隔着一个老大的问题便是‘自由’,最后蟋蟀选择了自由,没有选择更出名。”很显然,她完全没有理解书评的用意,也不知道所谓“自由”、“快乐”、“出名”到底有什么意义。一句话,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已经超越了她一个八岁孩子想象力的限度,我们所认为的深刻道理并不是孩子们所能理解的。
看着女儿可怜兮兮的样子,到了该休息的时间我绝不会让她熬夜来完成作业,于是那篇读后感成了我口述而女儿来记录:“因为偶然的机会,小蟋蟀成了一个歌唱家,从一个‘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成了人人追捧和赞扬的明星。这样的生活让很多人羡慕,而小蟋蟀却并不快乐,因为它失去了宝贵的自由,只能按照人们的要求表演,却再也无法随心所欲的唱歌了。最后小蟋蟀放弃了城里的一切返回了乡下,选择为它的朋友们唱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才是它真正想要的。”
女儿写完后我问她是否理解了故事的含义?女儿还是一脸茫然。我突然觉得有点内疚,平常工作太忙很少耐心引导她的学习,老师让买书就买,买回家就不管孩子到底读没读。回到家就是抱着手机看,很少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读完一本书,女儿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跟我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假如我能够安安静静的陪着她读书,相信她一定会耐心读完一本书,会真正爱上阅读,也会真正写出属于孩子所能理解的东西,而不是照搬我们的成人思维。
记得今年圣诞节,女儿说她的圣诞愿望是希望圣诞老人送她一个“全自动智能妈妈”,我问她是不是不想要我这个妈妈了,她忙说不是,是想让那个“全自动智能妈妈”去替我上班,而我能留在家里陪伴她。这才是真正孩子的思维,纯真又简单,却又是超出成人的奇思妙想,或许有时候孩子们才是我们的老师,教会我们该怎么轻松的去生活,而我们却常常把他们的世界复杂化,直到最后把他们变得和我们一样——想要的太多而越来越难以满足。
我决定改掉每天下班回家抱着手机不放的习惯,抽时间陪着孩子一起读书,当她需要我的时候我若不好好陪伴她,等她长大了,想陪她的时候她已不再需要,那种遗憾是无法弥补的。
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当老师让你的孩子写《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他们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