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的十三堂课》是著名作家王安忆的作品,这部小说的有趣之处在于它的形成是在大学课堂之上,复旦大学邀请著名作家王安忆驻校讲课,透过课堂演讲的资料的整理而产生的。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大学生的阅读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
王安忆,1954年3月6日,生于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母亲作家茹志鹃,父亲剧作家王啸平,自幼受母亲影响很深。所以,她也很是热爱写作的,因此,她也是一个高产作家,她写了很多的书,她不仅仅只是写小说,还有散文以及文论。
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什么样,对我都有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有多么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是一个孤魂野鬼。如果你拒绝了我那么对于我来说就是失去了你,那么你在我的世界中就是不复存在的了,难道以后就让我生活在一片荒漠中?但是现在这个样子我又何尝不是一个孤魂野鬼呢?这段话出自艾米莉·勃朗特的著名作品《呼啸山庄》,这部作品它是以爱情为主线的。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家的十三堂课》里曾说,爱情对于严肃的艺术家来说,其实是一个危险的题目。真正严肃的作家对爱情的题材是非常谨慎的,这个题材弄不好就掉到言情小说的深渊里去了,写爱情题材就好像在刀刃上走路一样,非常危险。因为优秀的作家都不是给人生做梦的。他们非但不给人生做梦,还要粉碎人生的美梦。
同样的,王安忆在第八堂课中,对《呼啸山庄》的解读就是以爱情为主线贯穿了整堂课。以一种平实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详细地展示了其中的故事情节,也使我们进一步地了解到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真正意思。首先,王安忆对爱情这个题材进行了解读,认为选择爱情这个题材的不是九流的作家就是非常厉害的作家。当然,她并没有说艾米莉·勃朗特是一个怎样的作家,但是从她对《呼啸山庄》的高度评价就不难看出艾米莉是一个怎样的作家了。其次就是对小说的内容进行了准确简洁的概述,即使是没有读过《呼啸山庄》的人也可以很明确地了解这个故事。最后,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之上的,而是挖掘了它的主旨,揭示了它本该藏于内心的常人难以发现的东西。
当然了,在《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中并不仅仅只有第八堂课而已,只是我想通过《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着重去了解第八堂课。纵观整部小说,它的第一堂课和第二堂课分别讲述小说是什么,和小说对于作家的意义。而第三到第十堂课则是对八部不同的作品进行解读,从而使读者更加理解什么是小说,什么才是优秀的小说。最后,从第十一堂课到第十三堂课则是对小说的一些要素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尤其是情节语言,思想和情感。王安忆通过自己独特细腻的笔法向我们展现了她对小说的理解以及她对这些小说的独特的见解,不得不说,她是一个非常棒的作家。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呼啸山庄》的理解。它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以及由此产生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作品中既有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刻骨铭心的爱情,变态的复仇,也有一种神秘而阴森的氛围,但是我认为这都不是小说要表达的根本的东西。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这些人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的弱点。在我看来,这些才是导致这一切的根源。
希刺克厉夫,他的天性本是仁慈的,只是由于严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报仇成了他的使命,这一切不幸迫使他变得无情。无情、丑陋的环境造就了他无情、丑陋的人性和后来无情、近似疯狂的报复。而凯瑟琳则是虚荣的牺牲品,埃德加则是自私贪婪的。种种不健全的人性造成了如此悲惨的结局。所以,在我看来小说想要揭示的就是人性的弱点吧!
但是,从王安忆的《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中,我认识到了《呼啸山庄》心灵世界与作为建筑材料的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类似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关系,它是从神话到现实再到神话的关系,它是用貌似神话的现实材料,再制作一个神话。作为爱情这么一种特殊的材料,它可以说是物尽其用。
《小说家的十三堂课》是一部很好的文论,它可以让我们充分认识小说这个充满神秘感的东西,王安忆以她细腻的笔触,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相信拿起这本书,你就会爱不释手的,因为这本文论真的很好看。
作者:吴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