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菜与粥
最近一段时间在家帮我老公打理店里生意,也就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了一起。他们已接近古稀之年。对于公婆,在我嫁过来的时候我妈妈就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能快速融入到婆家的家庭生活中,少说多做。尽量不违背他们的意愿,生活上让我多加包容。大概这就是作为一个外来媳妇的立身之本吧!
公公年轻时是一个木匠,是村里一位做棺材的师傅带出来的。村子里很多家棺材铺,专业为殡葬服务的作坊铺子。后来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公公的右手中指被电锯削去了上半部分。如此倔强的一个人,没有半句呻吟,捏着手指头自己去村里的诊所处理伤口。回到家婆婆一看到救急了,可是早已经晚了。公公竟然还笑着说,没事儿,不影响吃,不影响喝,也不影响干活。即便不能干木匠了,还可以做点儿别的吗?其实公公这样的遭遇,在村子里不止一个,都是在做活中受伤的。不由得感叹,在那个年月人们,在为之生活打拼的岁月中人们,是怎样历练出钢铁一般的心。因为在公公的心里,只要肯付出,这日子就不怕没有奔头。
婆婆呢,看起来和别的婆婆没什么两样,白了头发,脸上的皱纹也爬了不少,笑起来很精神的样子。是在我婚后才知道,婆婆是一个公路退休工人,年轻时在国营沥青厂工作。虽然每个月拿的工资不多,但是对于老俩的日常开销还是可以满足。印象里,婆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以公公为中心的。尤其在吃饭上,更是表现地淋漓尽致。
公公婆婆无论早晚都是离不开粥的,大米粥,小米粥,玉米碴子粥,总是按部就班的熬着。公公说不吃粥感觉心里没着落。这点其实我可以理解,我娘家父母也是经常如此。用现在的话说,您知道喝粥的标配是什么吗?对,咸菜。
在农村生活家家都会腌些咸菜,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只是因为我家搬到了城里,就很少腌制了。虽然婆家在城乡结合部。可是这个传统依然保留的彻头彻尾。豆豉,芥菜疙瘩,酱黄瓜,腌鸡蛋,雪里红,萝卜丁,鬼子姜,酸豆角,酸白菜,糖蒜。我都不知道婆婆怎么做起这些东西那么带劲。要知道每一道咸菜的腌制都是耗时耗力的。从选料,到洗,晒,调料制作,器皿,腌制手法和程序都是需要有一定经验积累的。这么多年,没见过我家的咸菜失败过。其实打心里也着实佩服婆婆的手艺和心思。
可是对于一个80后来说,我也是吃着咸菜长大的。只不过,接触社会这么时间,对于饮食也有自己的观点,很早就过上了少油少盐的生活。酱油一般我是不放的,如果需要,也是买纯粮酿造的酱油,味精多年都没沾过。超市里的咸菜再诱人也是望而却步。在我看来,这就是健康饮食的配置。更崇尚那些,少卡路里,少脂肪,少添加,较少处理的食物。因为和老公在市里居住,所以基本也是本着我的饮食习惯来规划生活。可是不堪忍受高房价的支出,不想被高标准的门店价格吞噬,我随老公选择来到郊区开店,也就离公婆更近了。所以一般不是很忙我们都要回家来吃饭。过上了一天两遍粥,三餐都有咸菜的生活。一开始我有些接受不了的,不是日子不好过,是老人的生活习惯都是这么多年的一个积累,根本是无法改变的。一开始我也自己着手自己做饭,公婆也没有怨言。时间长了,觉得这样可能有点说不过去了,因为不管我炒几个菜,公婆总端上两盘咸菜。他们一直觉得我做的菜没放盐,一点味道都没有,所以只能搭着咸菜吃。每每做了菜,除了老公和我吃得多,一般都是以剩菜倒掉为结局。而老公越来越找回了妈妈的味道,婆婆的大炖菜,似乎更符合他的胃口,虽然他也知道咸,也照样吃得津津有味。还有那每天被端上桌的各式各样的咸菜。其实做菜吗?肯定是又辣又咸更有味道,慢慢地我也就被赤化了。从一开始不吃,到少吃,再到不得不吃,到最后也不厌其烦地跟着吃。时间长了我给就自己扛上了要适应环境的大旗,既不用做饭,还能讨好婆婆,一举两得。直到有一天回娘家,突然感觉妈妈做的菜吃着不上口了,寡淡无味。不自觉得端着我妈买来的泡菜吃了起来。连我最爱吃的老妈的红烧排骨都觉得差点什么,居然还跟我妈说,妈您看现在连咸菜都不会腌了,买的不卫生,口感也不好。
如今的我也过上了,喝粥吃咸菜的生活,酸甜的,咸香的,香辣的,反正婆婆做得我都爱吃,时不时还跟她学两手,哈哈,我是彻底同化了!可是想想,相比那些去超市买咸菜来吃的小朋友们,我是不是幸福多了呢!虽然饮食习惯不好改,但是我也会控制自己不能多吃。
更多的时候心里是感念婆婆的,毕竟这一日三餐,是三百六十五天的造化,是一年年的周而复始的坚持。要知道操持一家人的生活也是着实不易,换来的就是一家对味道的追求和满足。我的生活离不开咸菜和粥,但是也过得有滋有味,老公经常说幸福其实就是简单,快乐,就像这一粥一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