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流传这样一段话:走一回川藏线,这个牛逼我可以吹一年;走一回丙察察,这个牛逼我可以吹一辈子。然而,随着新建的滇藏旅游新通道的通车,至此丙察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广大“野驴”再也不用抱着类似致青春的目的去致敬丙察察了,因为以后连丙察察这个名字都没了……
丙察察这个路名读起来有些拗口,有些人喜欢叫他BCC,其实之前这是一条在地图上不存在的路,为何叫丙察察,因为没有相关部门给他取名字,广大驴友发挥自己浅薄的想象力,把这条路的起点、中点还有终点三个地方地名的首字连了起来,就有了丙察察的名字(云南丙中洛、西藏察瓦龙、西藏察隅)。
这是一条最便利的进藏之路,直线距离最近,但是由于山高谷深地质水文情况复杂,道路通行能力极其低下,在之前这里几乎只是硬派越野车的天下,偶尔有一两个不知死活的人开着轿车或者面包车走完了丙察察,回来之后就会被无知群众当神一样的膜拜,从云南丙中洛到西藏察隅只有区区二百多公里,但是往往要开上个两三天,路况情况可想而知。而且由于往察隅方向最后三个山口海拔较高,封山期过长,一般从五六月开始恢复交通,但之后就是随之而来的雨季,一年也只有九十月适合穿越。鉴于丙察察道路的战略重要性和沿途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相关部门在2014年开始决定在丙察察道路基础上修建新的进藏道路,这次他有了新的名字——滇藏旅游新通道。下面就让我们用回忆来缅怀一下丙察察。
丙察察沿线基本概括了西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经典要素——陡峭的怒江峡谷、贫瘠的干热河谷、茂盛的森林、壮观的冰川雪山和多民族的风土人情。因此,成为热爱西藏人们的向往之地。
丙察察公路全长约270公里,被人们称为第7条进入西藏的公路,也是进藏路线中最为艰险、风景也最优美原始的路线。它能让你体验穿越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极致感受。
说它是公路,实在有些牵强。丙中洛至察瓦龙段公路从2000年兴建到2009年峻工,而察隅县至察瓦龙乡段公路于2008年兴建,经过了多次改造至2011年完工。事实上,目前丙察察线还只是连接城乡之间的简易公路,由于路况差、道路艰险,鲜有人选择从这里进藏,这也让丙察察更具神秘色彩。
有的人认为从318川藏线进藏,身体下了地狱,眼睛上了天堂,那么丙察察就是地狱中的地狱,天堂中的天堂。
它是一条风景指数、未知指数、危险指数三高的越野朝圣路,再加上它的长度,可以保证最终的穿越者将获得大体量的终极愉悦。
270公里左右的路程,几乎一半以上的路,是砂石路面的山地重丘乡土公路,一部分主体路基是曾经的茶马古道的主要通道,以路面宽约4.5米的简易公路为主。穿行在山岭、悬崖、江河和峡谷之中,越野爱好者所能想象的,或者说渴望对抗的复杂恶劣的路况——沙砾、坑洼、乱石、塌方、流沙和滚石路段,几乎遍布全程。
丙察察就是这样。
路很烂,非常烂,但丙察察沿线基本概括了西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经典要素:陡峭的怒江峡谷、贫瘠的干热河谷、茂盛的森林、壮观的冰川雪山和多民族的风土人情。
有人说:
走过丙察察,曾经的通麦都算高速公路了!
有人说:
一句玩笑话,一直觉得丙察察线应该改名“嘣嚓嚓”,
这样的声响贯穿全线,每一声都是底盘的哀嚎。
路很虐,但景很美!
它能让你体验穿越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极致感受,就是那种所谓的“身处地狱,眼在天堂”!的感觉。
丙察察公路之所以能够被冠以“最难进藏线路”的称号,主要是由于其半悬崖、半峭壁的路况所决定的。
云南省贡山县的丙中洛是丙察察公路的起点,也是一个自然与人文景观都丰富多彩的地方。丙中洛位于高黎贡山与横断山之间的峡谷深处,怒江穿流而过。未通公路前,这里是个进出仅有人马驿道的封闭之地。它虽没有陶渊明笔下“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景象,但深入丙中洛中,便能看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画面。丙中洛气候温暖湿润,四周耸立的高山上森林密布,阡陌纵横的田地间点缀着几座吊脚楼,在云雾的萦绕下极富诗意。
丙中洛居住着藏、汉、怒、傈僳等多个民族,民风淳朴,这里的人似乎没有民族的概念,虽然不同民族有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但他们之间互相通婚,生活和睦平静。
除了不同民族间的和睦相处,这里信仰也非常自由,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原始苯教共同存在。位于丙中洛东风村的普化寺,是整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唯一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穿过丙中洛的秋那桶村,便进入人烟稀少的那恰洛峡谷区。那恰洛峡谷属于怒江大峡谷的上段,从丙中洛至那恰洛一带约65公里长,峡谷的落差达3000—4000米,丙察察公路像一条哈达轻轻挂在峭壁上。在丙中洛时,崖壁上的植被还是郁郁葱葱的景象,进入西藏境内的松塔村后,高大的树木变换成低矮的灌木丛,随纬度的增加植被也越来越稀少,气温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升高,怒江两岸的景象也更加贫瘠荒凉。这一切说明丙察察公路已经离开温暖湿润、植被茂盛的峡谷区开始进入干热河谷区。
从秋那桶到察瓦龙的87公里,几乎是整个丙察察线烂路中的烂路路段,其中31公里在云南丙中洛乡,而后面的56公里则属于西藏察隅县。这段路不是路面坑洼,就是飞沙走石,要不然就是傍山险路、水浸路段、乱石路段。穿行于“老虎口”之际,附着在峭壁上的石块仿佛随时都会猛砸下来。
穿过龙坡村,你就远远可看到了一片巨大的灰白色砂石瀑布,这就是传说中美丽却又危险致命的“大流沙”,丙察察线上最为著名的死亡路段。
大流沙高约3500米,宽约1000米,又称飞沙坡、滚石坡、石瀑。山体岩壁裸露,一堵巨大的滚石流,犹如瀑布一泻而下,直插江底,惊险路段不过200米长。每天下午5点至晚上7点,是这里风沙最大的时候。相对安全的方法是在中午以前到达通过。
大流沙实际上是一种常年的地质灾害,稍有风吹草动,大大小小的石块就会从坡顶沿着扇面飞滚下来,少则数百,多则整个滑坡。通过时绝对不得鸣笛,绝对不得大声呼喊,绝对不能停车拍照,要迅速通过;副驾注意观察右侧流沙情况。
无常的气象条件,让这条路全年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通行周期。路上的人,通常依靠在落脚的旅馆或营地打听到的各种小道消息,判断明日的路程,警觉,又保持着不过分的热情,相互靠近,以获取消息,这是旅人的情状。
和路途中的种种不确定相比,泥泞陷车、连续弹坑、碎石打滑、转向死角、艰难地错车——这类可预见的挑战,反而显得正常。丙察察的“不确定性”,才是对穿越者的越野经验和心理的真正考验。
有惊无险的开过这艰辛无比的道路,终于在察瓦龙镇上得到补偿,这儿虽然只是一个小镇子,但食宿无忧,有水有电,且有断断续续的手机信号,也是丙察察线上唯一像样的住宿地了,对于这些历尽艰辛的穿越者来说,察瓦龙算是天堂了!
从察瓦龙乡到察隅县城,前28公里沿怒江而行,类似“丙中洛到察瓦龙”不塌方路还算好走,察瓦龙出来没多远有一岔路口应走左道(向怒江方向)右边虽然路宽但是进村的路。过怒江大桥后第一座桁架钢梁桥有一岔路口应走左道脱离怒江上山。
从察瓦龙出来约90公里处经过第一个垭口(4710M的齐马拉山口)。
察瓦龙是察察路的起点,坐落在怒江东岸的一个台地上,全长约190公里,共有三个4500-4800之间的垭口(4710M的齐马拉山口),要经过高山牧场、原始森林,一路风光无限。西下的落日照耀在远方的太子雪山峰顶,一片金碧辉煌。一条条小道从江边向太子雪山延伸,记录着朝圣者的足迹。
从察瓦龙至察隅的简易道路,地处祖国西南偏隅上中缅中印边境地区横断山脉的腹地深处,夹在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脉挤压的结合部。山高峡谷深, 察察路上如阿尔卑斯山美丽的高山牧场、垂直分布的原始森林、积雪融泉的深涧溪流,以及那漫山遍野的鲜花都在诉说着一种自然原始之美。
路,俱往矣?
丙察察经过忙碌的建设后,全线大部分路基拓宽至4.5米,安装了防护栏,也铺上了沥青,丙察察是建设好了,但是很多人比较关心的是,它还是那条最虐的进藏路吗?曾经的丙察察线艰险真的不再了吗?
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从丙中洛到察瓦龙,将按三级公路建设直接硬化。但从察瓦龙到察隅这段200多公里察察线,采用四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20公里时速,仅仅是加宽修直,还是过去的碎石路面!
最后的丙察察,在新建中重生!
如今,它即将再度回归,并有了一个新名字:新滇藏通道。尽管这个名字引起众多自驾越野爱好者吐槽一片,因为丙察察是一个时代的图腾。
新滇藏通道起点为云南省贡山县丙中洛乡,经滇藏界,进入西藏林芝察瓦龙乡,终点为察隅县,从起点美到终点~
改造前为无等级的泥土公路,整个路基只有一个行车道,加之沿线地质灾害严重、天气条件恶劣,经常发生道路中断情况,改造后则为四级公路标准。
改造后它能把察隅县至察瓦龙的时间由原来的13小时缩短为8小时,而且一路更是串联滇藏上百个绝美景点,堪称中国最美的自驾公路。
虽然路面已经修平加宽,有空间会车了,但因为没有护栏,还是有些害怕,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滑下去了。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丙察察依然险峻,还是那个不好惹的丙察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