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看心理学书籍的时候,总会看到一句话,不要把你的想法当做是你自己,打住,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难道不是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吗?
我困惑不已,我到底是什么?
万维钢老师在专栏精英日课里,对于“无我”的解释,让我穿透一些迷雾。
我们总想当然地认为,我的身体它必然属于我,但它真的属于你吗?
当我们的身体病了,我们能让病说好就好吗?
当我们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我们能让自己变好看吗?
我们都没办法立马做到,我们无法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它,所以身体它并不受我们控制,它并不属于我们的一部分。
同样,我们的基本情感也不属于我们,我们无法控制它。
当我们失去亲人感到痛苦时,当我们错失良机感到遗憾时,我们能让这些情感,立刻马上远离我们吗?
若以为我们能控制它,想要摆脱它,那我们就会掉入情绪的陷阱,无法自拔。
你说不,我们还有理性选择的自由,我们拥有最后的自由意志。但最新的理论认为,选择,其实是感情和感情的竞争,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工具。我们以为的理性分析,只不过是在倾听各个感性模块,用理性来为自己找理由而已,而最终的决定来自于各个感情模块的强弱对比。
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 罗伯特·库尔茨班说,“我”,的确不是自己的国王。
无论是身体、情感还有意志,我们都无法控制它,所以,其实我们从未真正拥有它。
看完后是不是对于“我是什么”感到更疑惑了?
但我开始懂得我不是什么了,我不再一味地想去控制我的身体、情绪和意志,我和他们之间有了层隔膜,我能稍微理智些看待它们。
就像不会游泳的人,他想去对抗水,水将会成为他的阻碍,当他学会了游泳,懂得如何去运用水,水却成了他的助力。
内观自己,外观世界,我们都无法全然掌握,但要知道,我们也不会毫无办法,给自己时间和空间,我们掌握一部分,我们可以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