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就喜欢《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他是美国作家莫顿.怀特的文章。最近,在研究这一课。
现在书上的内容比以前的多了不少内容,而且,有不少表达都改变了。增添了不少内容,即使这样,也还是做了一定的删减。
这会增添了什么内容呢?一些美国化的语句,比如说“一脸雀斑的”小内德,他们跑起来,气喘吁吁的,“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攀爬悬崖,对于我来说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等等,表现了美国人的幽默。另外还添加了很多心理活动描写,这些心理活动可以看出“我”总是在自己吓唬自己,臆想出自己从悬崖上摔下来的场景,认为自己一定会被摔死,这样来吓唬自己。还增加了父亲具体指导“我”的语句,强化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执行做过程,更加具体。
文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疑惑,他说: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怎么小孩子能爬上去(不包括病弱的作者),一个粗壮的大人反而爬不上去呢?
我仔细地阅读,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这说明这里不是纯岩石,不够坚固。第七段中,说其他孩子在突出的岩石和土层上找到放手和脚的地方。这说明,这些岩石和土层可以承担小孩子们的体重,未必能撑得住一个粗壮的大人。这就是,为什么父亲没有亲自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的原因,而是让孩子自己下来。当然,让孩子自己下来,也显示了父亲的睿智。首先,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告诉儿子:“要吃晚饭了。”可见他知道儿子的恐惧,所以,他先用云淡风轻的态度,来打消儿子的紧张感。然后,告诉儿子:“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他的语气是平缓的。面对儿子的怒吼,他没有怒吼回去:“谁让你上去的?你妈不是天天警告你不能爬高上低的吗?下来了也要给你打死!让你吃饱了撑的。这悬崖是你上的吗?”他让儿子不要想有多困难,有多远,只要迈出一小步。还把那块石头指给儿子看。一小步?当然可以。于是,一小步,一小步的,莫顿.怀特突然就走回到了悬崖底下,这是他想不到的,他居然创造了一个奇迹:他坚信不可能的东西,居然做到了。
于是,一个病弱的孩子,从此,有了解决问题的必胜法宝:不管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还是令人畏惧的情境,他都用父亲教自己的这个办法来解决:
走一步,再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