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肯忘却故人诗
01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新学太极拳,张三丰对他说:“你有九阳神功护体,学什么武功都特别快。”那写作方面,我们有没有九阳神功可练?
所以这篇文章不分享怎么排版,怎么用标题吸引眼球,那都是雕虫小技,对自身成长没多大作用。我们只解决一个问题,提起笔后,源源不断的灵感从何而来。
我以前也玩简书,但玩的是单机版。拿简书当印象笔记来用,记录些心得,从不发表。
上个月突然觉得,都共享时代了,跳广场舞的阿姨们都在做直播。既然我积累的东西或许对大家有用,为什么不分享出来。于是这两周陆续在简书投了三篇不同题材文章,算是试水。其中两篇入选首页,剩下一篇因为标题的原因没能入选,却是三篇中阅读量最大的。另外还给两个公众号投了两篇文章,赚了笔稿费。
回到正题,要怎么练就九阳神功,源源不断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02
这里的高质量指的是在你现有的知识格局下,能做出最优化输出的文章。
既然要输出,首先得保证足够的输入。所以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我该如何输入?
下图是我玩单机版简书时做的不同领域的笔记。
在有道云笔记和印象笔记中也有类似的这么一大坨东西。但光是这样“积累”并没什么用,产生不了多大的火花。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有在印象笔记里收藏文章的习惯,但是收藏意味着封藏。这么多的内容,认真读过的不多,回头细读的更少,每天的随手收藏和粘贴,让自己产生了一种自欺的满足感。
收藏了一屋子的书不代表你真正拥有了知识,就像下载了那么多的健身视频,还是没有练出马甲线一样。我们读过一些精彩的东西,脑海中和原有知识碰撞出了火花。那为什么不立刻欣喜若狂的把灵感记录下来?读过的某段文字引发了共鸣,何不随手在笔记中记下这种共鸣。完美的烟火总是转瞬即逝, 你的拖延和懒惰错过了一次次自我升级的机会。
对知识转化的能力,直接决定你收集的新鲜食材能否被高效的吸收。能否高效的吸收又决定了你在写作时有没有内容来源和灵感。
03
那知识该如何转化?先分享一个我自身的故事。
一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骑着单车摇头晃脑的听着音频。
音频中讲到了共享经济的三个概念:分割、整合和开放,每个关键词对应了一个案例。
分割的典型例子是Zipcar。它将以天为单位租车的模式,变成了半个小时的租车体验。人们可以将之前拥有的资产,分割成更小的部分,从而与用户真正想要消费的方式和需求匹配。
整合的典型例子是Airbnb。它将世界各地的个人拥有的部分房屋连接起来,你只需要登录Airbnb平台,便可以预约租赁你想去的地方的心仪房屋。平台整合了这些房屋,用户可以用比以前更便捷、更低廉的方式来获得更多价值。
开放的典型例子是“开放数据运动”。华盛顿政府推出了“民主应用程序大赛”。将公立学校学生的测试成绩、停车计时器的信息等数据以标准的格式开放给数据工程师,让所有参赛者根据这些数据开发各种应用。短短一个月收获47款作品,如果政府机关出面做这事,估计需要投入220万美元,而他们只投入了5万美元,投资回报率高达4000%。
我听后如获至宝,这个音频激发了很多我对共享经济的想法,并把之前的理论串联起来。于是忘记了赶路,急忙把车停到路边,在手机上记录了这三个关键词和自己的拓展。
故事还没有结束,后来收到一家心怡的互联网旅行公司面试邀约,他们的核心理念就是共享经济。和老板交流时,我提出了之前听到的这个概念和案例,并且与互联网旅行领域结合、重塑,谈了谈如果这三个概念用在该公司现有的领域,又能碰撞出哪些新的火花。面试很轻松,就是在分享自己过去的积累,自然而然就进了公司。
和朋友聊天时,也会谈及新学到的一些概念和自己思维颠覆后产生的新知。最近也开始写文章分享给大家,都是通过输出倒逼自己输入。知识收藏起来没有用,当你分享出去的时候,才会一直深化自己的认知。就像高中时代经常教同桌做题,分享是最高效的转化方法。
另外,思维导图对知识转化的作用不可忽视。下图是我听商学课程后做的思维导图。
每读一本书,我都会自己动手画一张思维导图。
知识越积累越多,总有看不完的时候。而思维导图可以清晰的帮你整理脉络,回顾时也会变的异常简单直观。
在读精彩的文学作品时,除了摘抄精彩的文章片段,不妨学着仿写。比如在读《围城》时我会像大家一样摘录下精彩段落:
这就是生离死别比百年团聚好的地方,它能使人不老。不但鬼不会长大,不见了好久的朋友,在我们的心目里,还是当年的丰采,尽管我们自己已经老了—《围城》
除此之外,心情好的时候会在一旁仿写一段。后来读完了《红玫瑰与白玫瑰》,对这句话的感触又不一样了,用升级之后的心境再来补充一段。
通过语言、文章的分享来凝练知识,倒逼输入;用思维导图整理脉络;用仿写拉近与大师的距离。
对我来说,知识的转化主要就用这三点。接下来我们谈下一个阶段,知识转化过后,怎样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升级?
04
怎样完成知识体系升级?还是先从我在《伯凡日知录》中看到的一个精彩问答讲起。
问:“禅”和“蚕”在中文中的发音相近,二者有什么隐秘的关系?
一、
在罗马帝国,丝绸的价值高于黄金。
一种商品在价值上具备“高电压”时,才可能克服巨大的“贸易电阻”,在“不良导体”上形成一条电路。
因此,小小的蚕吐出了一条穿越高山与荒漠,连接汉民族与罗马帝国,传播人类文明的丝绸之路。
二、
而佛教东传之路的主干线就是丝路。也就是说,没有蚕,也没有中国本土化佛教中的禅。
丝路首先是“从无到有”的贸易之路,其次才是传教之路。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风平浪静时人是想不起上帝的,只有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地方,信仰和祈祷才会盛行。”
当人们踏上这条希望与风险并存之路时,“许愿”、“还愿”等信仰需求已经成为一种刚需。
所以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同时也是佛教圣地。
“蚕”和“禅”在我们的体系中本没有什么关系,但在吴伯凡老师的体系中却紧密的产生了联系。
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寻找一个个拼图碎片的过程。知识转化是把找到的一个个碎片拼成小的图形,一张张属于自己的图形。而知识的升级,就是把拼成的小图有序的分类整合,变成一本本主题鲜明的相册,相册之间的故事既相互独立又互有关联。在转化和升级的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创新由此产生。
我们的知识“点”本来只是零散的躺在记忆深处,看不到摸不着,久而久之就忘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一条看不见的线把散乱的点连接起来,或是用磁铁把它们聚拢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一个焕然一新的画面。就像考试,凡是真正的学霸,一定会重视知识脉络和体系的形成,而不是抓住单个的点和试题不放。
前面我放了商学课程里一个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其实上张图只是大系统框架里的小小篇章。下图才是大的框架。而下图的框架又会成为更大框架里的一环。
寻找拼图碎片、开始拼图、组建相册的过程,三者是并行不悖且相辅相成的。升级的过程缓慢而主动,我们的脑海里有各种各样毫无瓜葛的“蚕”和“禅”,不要心急,耐心的寻找碎片并转化成小图,从量变到质变,你拼的图片一定会越来越丰富和完整。就像健身,一边补充营养一边破坏原有的肌肉结构。这中间会有痛苦,塑造完美身材本就是个经历阵痛的过程。
很多人太浮躁,太追求速成,当然也和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有关。前天写过一篇相关随笔,讨论如何放慢脚步,关注成长。
下面两篇,一篇关于爱情,一篇关于情怀。也算是我在自我积累和升级过程中,一次小小的输出尝试。欢迎批评指正。
我们常常犯一种错误,误以为一个人的文章写的很好,是出自天分和感情上的丰厚,其实可能只是自我积累和升级过程中,自然的化学反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