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家里的老人说过去的日子有多么不容易,特别有位老母亲,她的经历丰富,故事精彩,而且才思敏捷,口才甚佳,从解放初到三年自然灾害,再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听起来,真是传奇。但印象深刻的也有老人的口中一个女人的辛酸。但谢天谢地,在她七十八岁的生日时,她还是很健康。
她的老伙伴,也是老头子已八十岁,到是特别乐观,对于过往的生活他几乎只字不提,只是想着如何活到一百二十岁。天天钻研养生之道,纵然俩老口争争吵吵,绝大多数时间他也是对老伴唯首是瞻 ,但原则问题坚决不让步。因此,大家都没觉得他过的不容易,还是挺好的。
这对老夫妻,也是我的父母亲,是我对男人与女人最初的印象。男人关注目标,女人注重过程。男人善行,女人胜言。男人稳重,女人轻灵。男人表现理性,女人相信感觉。
原以为男人与女人的界定是件特别复杂的事,但看看家里那对老夫妻,其实男女本有自己的定性,并不是一门需要太过揣摩与学习的学问,当然要做学术研究的就另当别论了。
大多数男人过日子讲究简单,直接实在。衣服款式大众,够换就行。一日三餐吃饱就好。住得干净宽敞,行要简捿方便即可。就是搞艺术、设计的男人虽说会注重细节,但深刻的探究,也会回归简捷明快的气质。
生活中女人却恰恰相反,无论衣食住行都往复杂的方向过,没有例外。她说不会呀,我是女人,我也很简单。她也试着让自己简单,但那是简约不是简单,此处已省略了很多很多。还有她行事简约的背后,已有一万头草泥马飘过,但表面上还是一幅单纯至极的样子。
不可省略的她会固执的保留在生活里。如同每天的新衣服,聚会前的淡妆,节日里的小聚,纪念日的礼物,这些如同一种仪式的存在,必须的,可以随时让一个复杂而又容易走失的女人,充满足足的存在感。
女人很空灵,稍不注意飘浮了。不得不说,女人的聪明在会搞事情,这事情就是仪式感,总会做得恰到好处,如一根绳子,把男人和家牢牢的撰在手里。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每周一小聚,每月一大聚,印象中,妈妈特别好客,擅长烹饪 ,美味总是让已嫁的姐姐们回娘家,顺带有几个街坊邻居朋友,一到周末家里总是热闹非凡。
这还不说,每月总会有人过生日,那是一大聚,要到外面去摆上几桌,频频的觥筹交错 ,让我想起有一个当时特别流行的相声,专门讽刺那种随时找理由聚会的人,从国内吃到国外,从天上吃到地下,海陆空全方位不放过。笑过以后,发觉九十年代真是吃的崛起,吃都上升到了有仪式感,从环境装修,从菜色味道,从物种花样,越独具匠心越让人 趋之若鹜。
后来,吃就是一种文化了,有人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还有特殊含义,就是为亲戚朋友安排好了聚会的时间,可以半个月固定联络,正好契合了传统文化。这也是一种仪式化吗,应该有人会这样做,甚至有的人隔三差五都要聚,反正,聚是我们的需要。
天啦,我想说什么,说仪式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说男人与女人构造不一样,所以对仪式感的理解也会不一样。说吃喝拉撒就是一种仪式。说每天都生活在仪式里。这些都是,又都不是。
我认为,在对的人面前做对的事,仪式感就象呼吸中的一口长气,平常不觉得,一呼一吸,等有那么一刻你觉得可以放轻松时,你就长长的呼吸一口气,让你更放松,更自由。精心准备的仪式就是这样自带惊喜、欢愉和对自己说“去他妈的一切,开始享受当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