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有套路的,有公式可寻的,而且许多文章也都遵循着《金字塔原理》里面的公式。看完这本书,再去看一些文章,大致框架一眼就能看出来。
文章的框架最终是服务读者,那作者需要做的就是:【想清楚,说明白,知道说什么、怎么说】。脑中要有一个整体的思维框架。
第一部分:文章序言,即开头引入部分该如何写?
典型格式为:背景、冲突、疑问、回答,一步步引导读者了解问题,并寻求答案。将思想重点放在文章最前面,告诉读者他已经了解或将要了解的信息。先传递简单易懂的信息更能被接受。
注:只有在描述一些通过分析得到的结果时,才需要放在正文中,既定的,已知的事实和历史应放入序言中,使用户不会提出质疑。
采用讲故事方式引出序言最佳:利用故事产生悬念,吸引读者的眼球,在一开头抓住读者眼球最重要。而且还要讲一个他们已经知道的故事,或者是他们就当知道的故事。同时能使读者感到作者得出的结论是真实的,正确的。
字长:2~3段,你与读者关系越近,序言篇幅可以越短
序言的目的: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些信息,不应含有读者需要证明才能接受的信息
提出中心思想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序言。
a.背景即为:已经发生了某件事情、既存的事实。
假设读者具体背景常识,然后解释该主题具有普遍性的疑问。将读者锁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为故事做准备。
b.冲突即为:当下发生的事情与现状,用户,读者利益等有何矛盾需要解决。
讲故事时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能让读者提出疑问。
c.疑问:可显示出来,也可隐藏在文章中,让用户自行体会。
d.答案:提出的中心思想就是给出的答案。
序言顺序有:
a.背景——冲突——疑问——解决方案
b.背景——冲突——答案
c.答案——背景——冲突
d.突出忧虑:冲突——背景——答案
e.突出信心:疑问——背景——冲突——答案
当无法得出序言总结时的方法:
1.列出所有要点
2.找出逻辑关系(因果关系)
3.得出结论
a.主题 = 排版成本。
b.疑问(1) = 排版成本是否过高?
c.答案(1) = 是的。
d.背景 = 排版成本是总成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e.冲突 = 不知道排版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是否过高,但竞争优势较低的事实说明可能如此。
疑问(2) = 排版成本可以被降低吗?
答案(2) = 可以。
f.新的疑问 = 如何实现?
g.关键句要点 = 省略排版过程中不必要的步骤,并且将员工工资提高到具有竞争力的水平。
将得出的结论,事件的背景冲突等交待在序言中,读者可以在前30s内了解文章全部思想。
序言常见的模式:人们更关注采取哪些行动,而非发生了某种情况
发出指示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或“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告诉他们某个问题,然后应该如何做
请求支持式:针对“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等问句,此问题需立即解释,是否能够采用这样的解决方法?
解释做法式:针对“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向读者解释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较选择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等问句,尝试一些方案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正文利用两种方法进行写作
归类分组法
人类的大脑会自动将发现的事物以某种秩序组织在一起,认为这些事物拥有共性,即具有某种相似的共同点或所处的处置相近。这样也更方便人们记忆。
举例:猪、白菜、青菜、猫,如果要记忆这些,可以将猪与猫划在动物类;白菜,青菜放在蔬菜一类。这个归纳词必须是一个单一名词,所有表示一类事物的词都是名词
注意:归纳过程中,通常保持主语不变,改变谓语;或者保持谓语不变,改变主语。
切记:分组不要超过7个,人一次能够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建议4-5个)
这种方法不止用于分类事物,也用于文章分类观点,所以很多文章的表达方式是: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要自上而下地表达思想。但一个思想放入文章中,必定是因为它有助于对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思想提供解释或支持。
自上而下即为:先提出你的中心观点,再根据中心观点的具体每一个思想。
由于读者的想法各有千秋,你必须在开头就告诉他你要说的事情,提前让他知道和你的想法是否在同一线上。并且减轻读者的阅读难度,让他不用一直猜。
上下文之间需得拥有某种联系,而且要表现出来,不能让读者自己找,不然读者会厌烦。
作者提出了他的中心思想:猪应当被当做宠物养,然后提出为什么这样说的原因。分成了二大类:猪很漂亮、猪可以培育出很多品种。
1.从纵向来看:这个图中,上面任一层的思想都是其下一层思想的概括。段落的主题就是对段落中各个句子的概括,章节的主题也是对章节中各个段落的概括。
但概括的内容应该定义出一个问句,一个思想,吸引读者往下看,且必须在下一个层次中回答读者上一个层次中的问题。若还有展开则继续提出吸引读者的问题,再接着往下分析出答案。读者要做的只是决定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并不是提出相关的逻辑问题。
给出的小标题也需做到观点明确,让读者即使不看其它的,也能知道你想表达的事情。就像书的目录一样,不要只写泛的,要精练出语句,讲出下一层的中心。应呈现某种思想、观点、论点。
2.从横向看:每组中的思想又都属于同一大类,在解释同一思想,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在横向中,又可分为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
演绎思想为:
a.某种存在的现象
b.对该句子的主语或谓语做出描述
c.上面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产生的某种影响
例:所有人都会死(存在不可改变的现象)
苏格拉底是人(主角描述)
苏格拉底会死(上面两种同时存在造成的影响)
通过演绎的方式,得到这个主题的中心观点。
归纳逻辑:分类进行说明,与前面的写作相似
演绎逻辑(不如归纳逻辑清晰易懂)
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
1.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2.产生的根源、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想用演绎方法表达思想,先问题一、原因一、措施一,后问题二、原因二、措施二。最好先说明行动,再说明原因,因为读者更关心行动。
适合使用在某个段落中,但不适合整体框架。
第三部分:写作的多种顺序
时间顺序
该组中的思想可以是实际的行动步骤(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或行动性的思想(建议、目标),也可以是大脑中隐含的思维过程得出的结论
结构顺序
即为当你使用照片、图画等想象某事物时的顺序。将事物以某种规则作为一个整体结构。
要求:
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没有重叠,有排他性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
程度顺序(重要性顺序)
最具有该文章中心思想的特性的问题放在第一位,先强后弱,先重要后将要。
第四部分:总结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每一段的总结语如果枯燥无味,不能吸引读者往下看。所以对一组思想需进行严谨的提炼、概括、总结,推动思维的发展。
1.概括行动性思想(介绍采取的行动、行为、步骤、流程)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效果、达到的目标)
理顺自己思路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想象自己确实采取了这些行动,然后根据完成这些行动将产生的明确结果,修改各行动步骤的措辞,使之更明确,更具体。
2.概括描述性思想(介绍背景、信息)时,应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共同点的意义),属于同一范畴,能够用同一单一名词表示。
a.针对同一类主语
b.针对同一类谓语(动作或对象)
c.具有同一类隐含的思想
如果这组句子的主语完全相同,你就要找出谓语之间的共性;如果谓语的动作或对象完全相同,就要找出主语之间的共性;如果主谓语都不同,就要找出其隐含的意义之间的共性。
第五部分:展开问题的方法
R1(现状,非期望结果)
R2(目标,期望结果)
发掘读者的疑问时,读者只想知道如何从现状到目标,读者通常会希望解决下列7种问题之一
问题答案:
1.从信息资料入手:强迫自己思考产生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之后的重点就是收集资料,证明是原因或不是这些原因
2.设计诊断框架:采用“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设想读者产生问题的领域的状况。
3.将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分类
第六部分:写文章时视觉呈现金字塔
常见的有:
a.多级标题法
b.下划线法
c.数字编号法
d.行道缩进法
e.项目符号法
上下文之间要有过渡:
可以采用讲故事或承上启下的方法作铺垫。如果章、节比较长,可以在结尾处作一总结,然后继续往下进行。
讲故事:向读者讲述背景——冲突——疑问三部曲,自然而然地引出关键句要点作为故事的答案。
承上启下:从金字塔结构的前一部分中挑选一个词、一句短语或总结其中心思想,把它利用在下一部分的起始句中。
有一种情况下,必须写结论性的章节,就是当你希望读者在最近的将来采取行动时。
第七部分:好文章,让读者感到愉悦
文章不仅应该做到清楚地表达思想观点,也要让读者接受你的观点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可以主观臆想那些当初用来得出思想观点的图像,因为我们是通过图像而不是通过文字来进行理性思维的,用图片效率会更高。
阅读时,应该在读者的脑中画出图像,有一幅画展开。
方法:强迫自己想象各种思想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头脑里有了清晰的图像后,就能立刻把它转换成清楚的句子。
写作是有公式可寻的,拆分一些文章,就会发现使用的套用都差不多。情感类的,以咪蒙为例,就是以真实故事来讲述(一般是编的,但说真的),让人产生共鸣;观点类的,则善于拆分数据,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但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金字塔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