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觉得在天上(或不知道什么地方),有一个造物者,真实地存在着。他坐在那空旷庄严的神殿上,看着我们芸芸众生的平常日子,就像我们看一幕肥皂剧。有时候他会莞尔一笑,更多时候无动于衷,兴之所至却会随意地拨弄命运转盘,看我们在得意洋洋时被瓢泼冰水迎头浇上,或在绝望时死地逢生欣喜若狂。在他的眼里,每个人都是一个演员,或是玩偶。
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进入我的脑中的呢? 不太清楚了。是在我孩童时目睹心爱的小母鸡被邻居毒死时?是在留学后找到心仪的工作,却被告知母亲身患重疾吗? 是在闺蜜开心地宣布怀孕一周后发现老公有了小三或小四?是在春风得意,准备大展宏图时发现公司收缩市场开始裁员吗?人生真的是一个大转盘,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什么在等待你,这些起起落落,悲欢离合,让你有了一种朝不保夕,如履薄冰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常吧。
面对无常,每个人都会彷徨却最终无法躲避,无法抗拒,也因此诞生了各种哲学流派,而文人骚客们更因此写出了千古传唱的绝句佳作。佛陀感悟人生无常,于是舍弃荣华,出家修道,所以原始佛教教团的成立,可以说是源于佛陀对诸行无常的体悟;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其中“常”的意思便是恒久不变,非常道就是非恒道。由此可以说对于无常的体会,也是道德经的核心和基础。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青莲的“秉烛夜游”,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嵇康的“广陵散”,无不是对无常的思考和回应。 看得最透彻的莫过于《红楼梦》,把金玉满堂,温柔富贵,山盟海誓毁灭成“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让你体会无常的无情与悲哀。
既然无常无所不在,难道我们便只有坐吃等死了吗?的确有这样的哲学流派,比如曾经号称的魏晋风流,其实是绝望的放纵;而犬儒主义,享乐主义,也大多有着得过且过的想法,放纵地去追求短暂的快乐与平静。当然也有反其道的,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比如“要留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比如杀身成仁,追求真理的先烈英雄。而作为我们平常人,面对无常,又该如何呢?
这个问题,一直悬挂在我的头顶,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每当我开心时,便向我投下阴影,让我始终无法释怀。直到有一天,看到黄磊老师的一篇访问,突然觉得豁然开朗。 那篇文章已经网红,名字叫做《生活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反面》,内容很丰富,而我记住的就是他的幸福秘诀:一定要悲观。而我的理解是,积极、现实、乐观地悲观。正因为清楚地知道生命一定是有终点的,所以珍惜生活中种种小确幸,努力地去抓住,去体验,去分享;也正是因为对未来的无常有足够的预期,才会努力地建设当下,把自己的爱和精力,用在最珍贵的人和事上,那样便不会后悔“早知道…”
理解了这个,我便发现,其实,幸福是可以从无常那里“借”来的,而借来的幸福,因为有着归还的期限,便有了珍惜的必要,分外甜美。辛苦工作了一周,便觉得周末和家人相处的时光的珍贵;感冒了十来天,突然发现畅通地呼吸新鲜空气也那么幸福。有句老话说得好:失去的最珍贵,失而复得最欢喜。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所有? 心平气和地想想,我其实已经是大富翁了。有着健全的四肢和头脑,和睦的家庭,体贴的爱人,可爱的孩子,还有一份可以自食其力的工作。这些都是从无常那里借来的幸福,需要好好经营。只要你真正地珍惜了,便不会被无常苛责,认为你不爱惜借去的宝贝,把它从你那里收回,还会毫不吝啬地借给你更多的幸福。
如果问我最羡慕的人是谁,我想说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已过古稀,却活得比我们这些(中)青年更加潇洒,丰富而积极。他们拥有的不仅是充裕的物质财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财富。先生热爱写作,摄影,收藏;太太喜欢美食,美衣和公益。两个人互相欣赏,互相支持,各自在自己的天空飞翔,有时候也并肩游弋。年轻时他们曾经历经坎坷,而这些现在都成为有趣的记忆;他们不去担心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只想尽情地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时间也忘记了他们,笑着欣赏他们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 这也许便是无常对有心人的特别偏爱吧,因为他知道,他们真心珍惜手中的点滴幸福。
好吧,与其羡慕别人的好运,不如好好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带着借来的战战兢兢和珍爱感,我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我的手中,真实地存在,滋润我和我爱的人,即使,有一天,我必须把它归还给无常,它已经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最美、最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