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两面性。
就像青岛的落雪,沸腾的朋友圈里,大都兴奋于冬日雪之静美,扬扬洒洒,飘飘摇摇,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可以堆雪人,可以打雪仗,可以找寻儿时的记忆,同样的大家也都耐不住风雪裹挟而来的寒冷,以及化雪之后的泥泞污浊,还有路面结冰带来的出行不便。
老人带孩子,怎么能逃过辩证法的通用性?哪有绝对的好,哪有绝对的差?
大多数人所理解的都是,父母帮着照顾孩子,多幸福,多好,不累,省心。自己何尝没有体会到父母帮忙的舒服,甚至就像如前所言,有父母帮衬自己过的很潇洒,很自在。然而,责任这个东西好像不是随便可以替代的,吃喝拉撒睡这些大面上的东西,一般都不会错的,反倒是一些细节上的枝微些小,随着娃娃的逐渐长大,日益凸显,不得不引起重视,不得不让人反思。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大体意思是说不能一棍子打死一片,有些老人(他列举的是些文化水平相对高的当过领导之类这种)带孩子能做的很完美,在一些事体上引导的很到位,无奈的是,大多数人的父母没有那么多文化的底蕴,没有那么多知识的浸染,更多的只有隔辈亲的没有节制的疼惜,还有那如洪水一般泛滥的溺爱,说理?恐怕是折磨心智,浪费唇舌的无用之举。没有这么夸张?如果有条件可以自己体会,有过之而无不及,绝对的纠正三观,改良思想。
娃娃一岁拐弯了,大多是奶奶带她,虽然千叮万嘱,灌输一些育儿宝典之类的思想,很无奈,老娘那根深蒂固的自以为是的观念,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岿然不动,诸如,她还小,不懂事,不用那么严格;到了那个年龄就知道了;不能让她哭啊,老惹她哭干嘛;打一下没事儿,奶奶不疼。。。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最近看着娃娃学会了欺负人,对象当然是她奶奶了。昨天给娃娃剥瓜子,娃娃眼疾手快,从手里抓过一个(带皮的)嗖一下塞嘴里了,一咬两半,追着夺出来一半,另一半死活不松口,她奶奶跟她说,吐出来,有皮危险之类的话,娃娃出手如刀,狠呆呆的扒拉着奶奶的手,嘴里还发出愤怒的低吼,老娘试着从嘴里往外抠,结果娃娃更来劲,直接上嘴了,要咬人!!简直反了天,我在边上看着,压低声音瞪着她说:吐出来!娃娃无辜的小眼神看的人心都软了,嘴里慢动作一般的用小舌头往外顶,哪里还有瓜子的踪影,早已下了肚。
一岁了,也开始自己走路了,刚开始扶着东西转圈圈,现在自己站自己走,也能挪个十步左右了,虽然就和不倒翁一样,像踩钢丝一般,但是还是很坚强的走出好远了,可是一遇到奶奶,就又是画风突变了。老娘就像移动的篱笆墙一样,要么抓着手,要么就绕在周围生怕磕了碰了,稍微一要倒,立马扶住了。结果,时不时的要走的时候就要一只手领着,更甚者就要抱着。。。
娃娃的好奇心真的不容小觑,可是更让人敬佩的是那股子执着,要想得到什么东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于是就有了她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学,哭,闹,找外援,拐弯抹角非把目的达到,才算完。这个时候,老娘就开始了左右逢源,有时候遇到热的东西,娃娃非要抓,我们的观点是让她尝试一下去,语言的力量相对于实践带来的身体上的痛感,万分之一都不及,所以就让她去试一下么,当然是在有保障的前提下,即便这样,老娘也是反对的,那么热,能让她试么?遇到有些东西不想让她碰了,哼唧起来没完没了,老娘又每次都屈服在娃娃的套路里,于是,就更得寸进尺了,娃娃知道了只要坚持哭闹到底,奶奶的防线早晚是要被攻克的,结果总是如她所愿。。。。
幸福的小烦恼,跑也跑不掉,自古流传下来的,基因里面带的,你能咋整(^0^)/
还有就像丈母爹说的,等她大了,领她赶集逛街,想吃什么给她买什么,想要什么给她买什么,这是应该高兴呢还是高兴呢还是高兴呢(^0^)/
教育孩子,是项大工程,之前以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固然重要,但是真正的做到尽心尽力尽责任,那就要付出的更多了。孩子的成长,怎离得开家长的进步,对于孩子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教育方式,都要有所准备,不能只是想当然,只看别人的不足,自己不思进取,与孩子一同成长,才是最靠谱的教育。
至于父母方面,那就只能差不多得了,多亲力亲为,比说教来的更靠谱(^0^)/